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出版

3·15谈信用:交子催生了最初的信用体系

时间:2025-03-20 08:42:18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章夫

  1024-2024,世界第 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地成 都,以及千年来的世界

  交子催生了人类最初的信用体系

  作为文明信用基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于中国北宋时期的成都(约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其出现不仅是货币形态的革命性突破,更标志着人类信用体系从实物担保向制度性信用的重大转型。

  交子的诞生是人类的第一封信用情书

  行路难,行路难,

  有飞钱,方便换,

  商贾至京师,委钱进奏院,

  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换。

  一段韵味十足的四川快板声中,商人们出现在大宋的天幕之下。这是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内,以特殊的3D方式,情境再现了千年前的一幕。 北宋时期,四川因铁矿资源丰富而通行铁钱,但铁钱笨重(一贯钱重达数十斤)、交易效率低下。商人为解决跨区域贸易的运输难题,开始将铁钱寄存于“交子铺户”,换取纸质凭证(即早期交子),凭借铺户信用实现“见票即兑”。 我们不妨遥想这样一相画面。当蜀地的山雾还未散尽,驮着铁钱的商队已踏碎黎明。叮当声从青城山响到锦官城,一车铁钱只能换来一匹丝绸。直到某日,茶肆里飘出张泛黄的桑皮纸 ,商人将半寸墨色朱印轻轻推过桌案,满室铁锈味忽然化作一缕茶香——这算是交子写给人类的第一封信用情书。 这一利商利民的创举,实质上是将实物货币的信用转化为票据信用,通过第三方机构(铺户)的担保,实现市场的轻便交易。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突然变轻了,驮队载着蜀锦与瓷器西去时,驼峰两侧摇晃的不再是沉重的铁钱,而是一沓沓折叠的信任。

  从民间信用到国家信用的制度化演进

  早期交子由富商联合发行,依靠商户联盟的集体信用背书。商人需缴纳铁钱换取交子,铺户承诺随时兑付,并收取保管费。此时的信用体系基于熟人社会的声誉机制,但存在铺户滥发、挪用储备金的风险。 当成都十六户富商把名字叠成票据的暗纹,信誉便不再是虚无的叹息,而是能称量货物、跨越关山的实体。商人不再需要背着成筐铁钱翻越剑门关,纸页间流转的墨字里,藏着“凭此兑付”的古老誓约。 1023年,北宋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发行权收归国有,以政府信用取代私人信用。官方规定交子发行需有准备金(铁钱或金银),并分界发行(每三年回收旧钞、发行新钞)。国家权力的介入使信用体系从分散的民间契约升级为制度化、标准化的公共契约,扩大了信用的适用范围。 官府接过这捧火种时,在益州交子务的朱漆匾额下添了三道闸门:六成铁钱镇库,三年一界回收,严刑震慑伪钞。青铜鼎里的铁钱渐渐生锈,库门外排队的百姓却看见更辽阔的江湖——此时,信用不再是某个姓氏的私产,它变成一座由律法榫卯、经济梁柱撑起的庙堂。当“壹贯”字样拓印在官造纸币时,信用二字成为人们心中最重的砝码。

  追寻交子背后的信用体系

  不可否认,信用货币 的价值依赖于发行者的兑付能力。从这个维度上讲,交子的流通依赖于三重信任:一是对发行者(铺户或政府)偿付能力的信任;二是对票据防伪技术的信任(如复杂图案、暗记等防伪手段);三是社会共识的信用(交易双方对纸币价值的共同认可)。 这种多维信任网络突破了实物货币的物理局限,使信用成为抽象价值的载体。 交子铺户和后来的官方交子务充当信用中介 ,通过储备金制度、发行限额和定期回收机制约束滥发行为。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信用体系对规则和透明度的依赖。 北宋以《伪交子法》严惩伪造行为,并通过发行限额、准备金透明化等规则限制滥发。这表明信用体系需法律强制力与明确规则的双重保障,标志着信用从道德约束转向法律强制,这一点,为后世央行监管与金融立法提供了历史借鉴。 遗憾的是,北宋后期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超额发行交子,导致准备金不足、通货膨胀,最终使交子信用崩溃。这一历史教训同样揭示了信用体系的两大命脉:即信用须以实物或制度性权力为锚定(如准备金、独立发行机制);信用扩张需与实体经济需求匹配,过度透支将引发系统性风险,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交子的兴衰告诉我们,信用体系的本质是社会协作关系的契约化。

  交子对全球信用文明的启蒙

  信用是人类文明的“元规则 ”。 交子在宋代使用80余年的信用实践,有如一纸试剂,启发后世货币创新:比如元朝“中统钞”尝试纯信用纸币,成为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奇迹”;比如欧洲银行券借鉴准备金制度 (如英格兰银行汇票),催生现代央行体系;比如现代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延续“去中心化信用”的探索。

  交子诞生以来的时间长河不难看出,信用体系的本质是跨时空的价值协作,其逻辑至今仍塑造全球金融秩序。

  从私人信用到国家信用,从实物担保到算法信任,人类始终在探索如何以更低成本构建更稳定的协作网络。作为最早的制度化信用凭证,交子将人类社会的协作从“以物易物”推向“以信为媒”。它揭示了信用体系的基石作用:通过规则化、法制化的信任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扩展协作边界。

  站在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内,那些虫蛀的残片仍在诉说双重寓言:它曾如春蚕吐丝,把人与人之间的承诺编织成可流通的契约;也似明镜照妖,映出贪婪如何蛀空信用的骨架。

  当现代人刷过手机完成跨国交易时,指尖跃动的何尝不是那抹北宋的墨痕?只是我们仍在重走交子的长路——将虚无缥缈的“相信”,锻造成足以托举起未来信用的重负。

  信用体系从来不是金库里的秘宝,而是长在人间烟火里的藤蔓。人类从交子到数字货币,信用始终是文明演进的核心驱动力——它既是社会契约的结晶,也是对未来共同预期的庄严承诺。

  地球村时代的今天,每当两个陌生人敢于交换看不见的承诺,文明的信用之河便多了一朵浪花——而最初溅起那朵浪花的交子,永远也不能遗忘——300多年来,英格兰银行大厦里的那两株纪念交子的桑树,就是最好的明证。

  《1024-2024,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 诞生地成都,以及千年来的世界》 (三卷本)

上一篇: 《北上》:从纸上到荧屏 呈现生生不息运河精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