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文化

川陕革命老区通江县——红色土地上的绿色崛起

时间:2022-05-06 15:02:2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传君

川陕革命老区通江县——红色土地上的绿色崛起

  茶农在通江县烟溪镇龙虎山茶场采茶。 程聪 摄

  地处川陕交界的四川省通江县,大巴山脉横亘全境,自古为偏远闭塞落后的区域。然而,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通江又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地方。1932年12月18日,红军从该县两河口入川,拉开了建立川陕苏区的序幕,为中国革命凝聚了8万余人的强大力量。

  当年红军在通江浴血奋战,并有两万余名先烈长眠在该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而今,王坪村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初心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近年来,通江发扬“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发挥“不等不靠”的奋斗精神,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两耳一菇”等优势传统产业声扬国内外,生态富硒茶等新兴产业也展现出勃勃生机。通江全县整体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45元。

走进红军入川第一镇

  进入红军入川第一镇两河口,只见四面高山峭壁,镇政府藏于河谷内的狭小地带,河对面就是同样地形地貌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永乐镇。在两河口镇政府会议室里,一场各村党支部负责人产业规划发展大会正在热烈举行。

  “我们镇算全县条件最差的,最近几年产业发展还是颇有亮点。”镇党委书记肖裕孟说,李子、青花椒、枳壳等种植业和养殖业都不错,尤其是李子,全镇共发展1万余亩,其中龙头寨、木诺曹、柏林包三村“跨村联建”脱贫攻坚产业园发展李子很有代表性。

  从镇政府出发,沿盘山公路上到海拔1400余米,便来到了龙头寨村的李子园。如玉带一般回旋穿绕的产业路,将两旁坡地上的李子林串了起来,一个个零星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和新村聚居点随即显现。全村共有易地扶贫搬迁户60户,几乎家家都有几十亩李子林。

  脱贫户张朝红说:“我家就有47亩青脆李,2017年发展的,2020年已投产,去年收入9万多元。”老张是从山那边的破旧瓦房搬来的,当年因放牛被牛角顶伤,后因摘松子又从树上摔下来,基本失去了干重活的能力。而今一家人照料这47亩李子林,算是日子有了奔头。

  龙头寨村党支部书记宋军说,2015年镇里引进通江县宏森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来村里发展李子,一期3000余亩由公司发展;二期由公司与农民合作发展,双方五五分成;三期则是在公司带动下,政府组织各家各户自主发展。三期共8000余亩,共跨3个村。

聆听红军守陵村的声音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长眠于此的7000余红军烈士集墓,还可以看到2012年从全县23个乡镇50个墓区迁葬来的17225名红军烈士遗骸的大型墓葬区,以及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建筑……”讲解员的话语在烈士陵园内回荡,摩肩接踵的游客神情庄严地聆听着。

  王坪村,因在历史上占有光辉一页,又被人称作红军守陵村。“我们要世代当好守陵人,并自觉发扬红军精神,自主脱贫奔小康,以实际行动告慰英烈,绝不辱没先烈英名。”王坪村党支部书记殷雄说。如今全村40%的人聚居在近几年打造的新村里,各方面条件优越。

  王坪村共有5515名村民,除2000余人常年在外务工外,1000余在家劳动力均有了家门口挣钱的门路。“陵园解决了100余名公益性岗位,其余的不是开餐饮、民宿、小商店,就是在‘七彩林业’等产业园打工,户均年收入五六万元,最高可达20余万元。”殷雄说。

  村里还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除了合并村闲置房出租、资金入股旅游公司、开发文创产品、经营产业园等收入外,村里还将解说、花篮、餐饮等服务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我们规范标准,严禁欺客,收取一定管理费,进而壮大了集体经济。”殷雄说。

  去年,王坪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我们不等不靠,全凭自己努力,日子越过越好。”殷雄说,比如48岁的肢体残疾人殷富琼,从来没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寻求过帮助,一家人开个小商店自力更生,年收入六七万元。

红军乡成中国银耳之乡

  山高路远沟深、茫茫森林绵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成为当年孕育红军发展壮大的摇篮。而今,森林覆盖率达65%的通江已成为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驰名中外的通江银耳发轫于该县陈河镇,并遍布全县20余个乡镇。

  巴中市通江银耳科技研究所副所长侯华说,通江银耳朵型晶莹,清代为宫廷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人工种植。2017年前全县种植规模在50万袋以下,脱贫攻坚期间大规模发展,如今规模已突破100万袋,年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

  “通江银耳品牌价值已突破40亿元。”侯华说,通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银耳之乡,200袋以上的种植户达1500余户,种植户年人均纯收入达1.7万余元。经过多年发展已涌现出5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专合社、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县市级主体共计500余家。

  研究所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在“川银科1号”和“川银科2号”基础上,培育出了“川银科3号”和“川银科4号”。新品种具有氨基酸、多糖、黄酮等含量高,且耳朵致密、出耳整齐、泡发率高等优点。

  “尤其多糖含量比‘川银科2号’高60%多,而且生育期更短,经济价值更高,推广出去也会给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侯华说,目前正在试种,还要进一步观察其品种缺陷,以便选育出更优秀的品种。另外,科研所正在聚力建立国内首个银耳种质资源库。

生态茶乡唱响振兴曲

  “同志哥喂——请喝一杯茶……”通江全境无重金属污染,土壤多呈酸性且富硒,全县适宜种茶的面积达40余万亩。宋代罗村茶已闻名遐迩,清代翰林茶已是贡品。红军当年在通江采茶制茶,用茶来换取盐巴、布匹等战略物资。近十年来,通江茶产业发展壮大。

  据通江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通江茶叶种植面积已累计36万余亩,年产茶叶1.94万吨;重点茶叶乡镇17个、面积15万亩,已投产7.2万亩,年产量3000吨、产值2.5亿元。拥有“罗村”“翰林”两个省级著名商标,罗村茶获准使用“天府龙芽”品牌。

  烟溪镇是茶叶重点镇,全镇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共涉及钟凤等6个村,丰产园达7000余亩。钟凤村茶叶种植面积占全镇一半,其中丰产园就有2700余亩,四川省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建了一家加工厂,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发展。

  张新国是钟凤村种茶大户,自家有18亩,另代管了别人的14亩。去年亩均毛收入5000余元,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纯收入达14万余元。村党支部书记李季说,该村种茶10亩以上的有近30户,30亩以上的大户有两户。全村总共812户,种茶户达到700余户。

  “我们始终以乡村振兴为统揽,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和茶叶机采建设标准,坚持绿色发展,优选‘中茶108’‘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等良种茶苗,产业园区配套规模养殖场150余个,种养循环达30%以上,认证有机茶园0.8万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国锋说。

上一篇:晒青、炒青与烘青,它们都有啥区别

下一篇:饮茶仪规和茶道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