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文化

武夷山,一抹茶香漫五洲

时间:2023-12-25 16:19:25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海辰

  秀美的武夷山茶园 肖文凤 摄

  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市下梅村风光 郑友裕 摄

  外国友人逛武夷山茶园。 刘达友 摄

  12月22日至24日,2023武夷山首届全国围炉煮茶节浪漫开启,围绕发布一个围炉煮茶标准、推出十个最美围炉煮茶点、发放百万消费券、组织千家茶企、吸引万人围炉等活动,点燃冬日里的氤氲茶香。

  去年冬天,围炉煮茶萌生之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从摩洛哥传来,燃动数万人的朋友圈。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武夷山,此次申遗成功,也让武夷山成为我国首个“三世遗地”。

  眼下,“中国茶”申遗成功一周年,武夷山推进“三茶”统筹工作不断取得成效,让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更具时代生命力,“一片叶”不仅富民强村,也越来越有“国际范”。

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

  住茶宿、吃茶膳、行茶径、品茶趣、探茶乡、泡茶汤、赏茶戏、习非遗、学茶舞……行走武夷山各处,片片有景、处处有茶,丰富多彩的茶文旅产品不断“上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寻茶,通过茶文化研学游、国际茶志愿者等项目探访茶园、以茗会友。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之说。

  早在南朝齐时(479—502年)武夷茶便以“晚甘侯”之称为社会上层所赏识而初具知名度。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流走木兰船。”唐时,以“研膏”“腊面”为名的武夷茶,加工精致,价同黄金,并开始少量进贡皇宫,成为御赐的珍品。

  宋室南渡以后,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著名学者齐聚山中,斗茶品茗,以茶促文,以茶论道。其时,儒、释、道三教同山,寺庙道观遍布山中,并大多躬耕茶园、制作茶叶,茶事由此大兴。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千百年前,著名理学家朱熹对武夷茶的动人描绘仍在碧水丹山间回响。

  文人雅士在品饮咏赞武夷茶的同时,把茶作为一种游艺,此后斗茶、点茶、分茶(茶百戏)等茶艺形式纷纷出现并逐渐盛行,在今天的武夷山也可寻得踪迹。

  1302年,武夷山设立皇家焙茶局,称“御茶园”。从此,武夷山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每年沿着一个个驿站,经过几千里路程递送至京城,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1557年。

  时至今日,凝练着历代茶人智慧结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仍旧充满独特魅力。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兼备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在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工艺最复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非常明显。”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宝顺概括说。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单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赫然排在第一位。

  走进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博物馆,推开一侧古朴厚重的木门,全景还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眼前展开。炒青锅、揉茶桌、焙笼、炭火堆……一个个制茶老物件,在静谧中传播着先辈们的智慧。

  “流传至今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摘、晒青、摇青、炒青、茶揉、炭焙等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黄圣亮告诉记者,制茶技艺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每个人不同的气质、习惯和对茶的理解,都会潜移默化影响最后的茶味,能够做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

  近年来,武夷山积极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以“师带徒”形式,加强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黄圣亮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

  一些国际青年的身影,也出现在茶园间。来自俄罗斯的MARAT TUKHVATSHIN便是其中一位。“中国茶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人们对待茶山和茶叶,既有感情也有智慧,让人着迷。我的中文名叫马浩茗,便是出自对茶的热爱。”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福建农林大学攻读茶学博士,已多次探访武夷山茶园。

  无独有偶,武夷星茶业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设立大红袍文化推广中心,建立武夷星国际志愿者组织,在32个国家招募了上百位国际志愿者,以茶为媒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

从万里茶道,到“一带一路”

  在世界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几乎每一帧都飘着福茶的芬芳。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大量名茶作为礼品赠给各国,打开茶叶之门,外销从此开始。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收购武夷茶运往欧洲,受到外国消费者的喜爱,武夷茶从此步入世界市场。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允许民间进行茶叶贸易,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由于当时还实行海禁政策,海路不畅通,陆路上则出现了由山西商贾组成的茶帮,专赴武夷山茶叶市场采购茶叶运往关外销售。其时武夷茶便越分水关至江西河口上船,由信江顺流而下波阳,沿着“丝绸之路”跃身于国际市场。

  一部国茶史,半卷出福建。其中不能不提的是位于武夷山的“万里茶道”。

  “自17世纪开始,伴随着俄罗斯市场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中俄茶叶贸易的逐渐兴盛,以大盛魁商号为领头羊的晋商抓住机遇,贯通从武夷山出发、横跨亚欧大陆、直抵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之路。”武夷岩茶申遗专班主要负责人、武夷山市文化馆馆长杨义东介绍。

  据悉,这条长达1.3万公里的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大通道,带动沿线200多个城市的发展,更承载着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融的深厚情谊。

  万里茶道的起点,是位于武夷山东部的下梅村。据《崇安县文史资料》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时武夷茶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以后,北上茶叶之路为海上茶路代替。武夷茶的海上销路开始畅通。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口岸出口建茶4000万公斤,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武夷茶占十分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武夷山输出青茶20万公斤,茶叶出口值占福建省第一。

  厦门首屈一指的张源美茶行,多年来经营武夷岩茶的转口外销业务,商品销往缅甸一带。据《厦门文史资料》1988年第14辑记载,这家茶行经营和代办出口到东南亚各国的茶叶每年达六七千箱,最高年份突破万箱。其中武夷岩茶约占30%~35%。该行还在广州、漳州、香港和缅甸国的仰光等地设立茶行,转手远销至欧美各国,声誉日兴。

  20世纪50年代初,茶叶出口业务日趋繁荣;60年代后武夷乌龙茶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向国外销售的多为侨销茶,基本固定在历史上的传统市场,即通过闽南、广东外销至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

  如今,武夷茶享誉中外,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喜爱。

  2013年9月,中蒙俄三国代表签署倡议书,迈出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乘势而上,同年12月,万里茶道申遗推进会在武夷山成功举办。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万里茶道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曾经的“世纪动脉”,历史文化价值被不断挖掘,在推动经贸往来、人文互通的时代浪潮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穿越千年历史,武夷茶仍旧蓬勃生长,不断沿“路”延伸。

  日前,2023年(第四届)海丝茶文化论坛在武夷山市举行,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国际友人、海外华侨华人、海内外茶界专家学者、茶企茶商、青年网红代表等逾200人,齐聚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叙茶缘,话茶事,谋茶业。

  在开幕式现场,来自中国、俄罗斯、爱尔兰、也门等国家的8位网红获聘“福茶”海外传播官,不断推动茶文化“走出去”,壮大“朋友圈”。

  “茶文化由中国发端,走向世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原主任连辑说,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个国家的近30亿人口喝茶。来自中国的共性茶文化,在世界各国延伸,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形态。

  一片叶子的“出海”之旅,映衬出的是武夷茶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气魄。

  2021年1月21日10时19分,首班武夷山“国际货运班列”在武夷山陆地港鸣笛发车,从武夷山出发经新疆霍尔果斯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中亚港口;同年6月5日,载有闽北茶叶及相关货物的首列“大红袍号”列车顺利开行,谱写了万里茶道的新篇章。目前,武夷山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近年来,武夷山积极鼓励茶企参与“闽茶海丝行”“福茶驿站”“中澳茶文化旅游周”等活动,武夷茶频频亮相各类国际茶事,与世界共享一杯山水好茶,让绿色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有“国际范”。

统筹兴“三茶”,融合促发展

  秋冬以来,武夷山一年一度的斗茶季如约而至,各类斗茶赛事连番上演,牵动万千茶人和爱茶者的心弦。

  与此同时,各类茶叶盛事也在武夷山接续亮相。特别是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阔别两载精彩重启,创下展位数量历届最多的新高度,共设置标准展位1900个,集中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茶产业的全链条发展、茶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的茶博会上可以看到不少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随着科技创新的推动,绿色改革在武夷山的茶园悄然兴起,而更重要的是让新技术、新设备更好地惠农助农。我们要发挥所长,助力武夷山绘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省级科技特派员刘国英说。

  张裕源是参展的台湾茶商之一,他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经营着一家观光农园。“我是茶博会的常客,从父辈开始制茶,近年来受到武夷山生态茶园理念的影响,我们在茶山旁开设了民宿,让游客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张裕源说。

  茶博会期间,以“山山相望,两岸共泡一壶茶”为主题的闽台茶源考察交流活动在武夷山玉女峰下举行,将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宋代点茶元素融为一体,并向嘉宾奉上“同心茶”,两岸嘉宾品茗论道,在山水实景中畅叙茶缘茶情。

  此外,2023“朱子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暨第二十一届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海峡两岸青年交流斗茶赛等如火如荼举行,成为茶博会极具人气的活动。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茶是我们最能共情的纽带之一。”2009年“登陆”发展的台湾青年范姜锋表示,他们团队打造的“卡通朱子”IP中就包含不少茶元素,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的年轻人群体中也不乏爱好者,希望能与更多两岸青年共饮一杯武夷好茶。

  在茶农眼里,“三茶”统筹的深入开展,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茶山管护、制茶技艺、信息交汇到流通渠道,做茶的方方面面都有绿色管家,我们的茶山更美了,茶叶质量更稳定了,特别是今年参加斗茶赛的过程中,大家都感觉整体品质有所提高,让我们对武夷茶的未来信心十足。”“90后”茶农范雄俊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星村镇黄村村已实现生态茶园全覆盖。

  据悉,武夷山已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万亩,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基地入选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并作为国家“三茶”统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列入第十一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今年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武夷岩茶”品牌价值比去年增加9.47亿元,以品牌价值730.13亿元、品牌强度915再次入选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区)百强榜单,位居第3位,连续7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目前,武夷山市涉茶人员约12万人,去年全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25亿元,全市1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中近五成来自茶叶,真正实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以‘三世遗地’为引领,武夷山正不断完善‘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疗休养+旅游’‘体育+旅游’等产品体系,推动山水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茶旅结合向全面茶文旅融合转变,进一步提升武夷山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武夷山市主要领导如是表示。(记者:刘益清 吴旭涛 姚雨欣 通讯员:李茜)

【责任编辑:韩怡呐】

上一篇:第28届深圳国际茶博会四展齐开 现场人气火爆

下一篇:老白茶饮用禁忌简述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