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恒,大众传播学2002级 学通社第13届总社副社长暨首义分社副社长;广东数字经济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有一种故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我努力搜寻平凡生活中某些飘飞的情绪。”这是我2006年毕业离校前发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文艺副刊上一篇“回忆录”式文章《我的记者生活》的开篇语。
2004年,大二暑假,在校报学通社马丹师姐与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黄进老师的帮助下,我进入广州《新快报》实习——“您怎么知道他们就是便衣警察呢?”在《新快报》实习的时候,我做的一个报道事关当地政府的形象,于是在长途电话里核实情况,转身,看到严肃的主编朝我轻轻微笑。在那里,我坚持用实名写下了我在社会媒体上发表的第一个5000多字的整版《独家调查:一家公司两“执董”咄咄怪事,变更法人屡被拒何日正名》,该报道被报社列为“一周重点”,直接推动了事态的进展。
2005年,大三暑假,也是在校报周苏展主编与时任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殷修林的帮助下,我进入深圳报业集团见习。
得益于母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口传心授,也得益于在校报学通社期间刻苦的实践和锻炼,我从稚嫩到忐忑到走得坚定,一步步从象牙塔走向更宽广的社会。
不想说日月如梭,不想说光阴似箭,但不得不承认时光匆匆太匆匆,青春,仿似一本我们来不及仔细翻看的书。
毕业后,我从气势磅礴、底蕴深厚的“大武汉”来到“岭南文化历史名城”——广东佛山工作。十余年来,我但凡在武汉或其周边城市出差,总会找机会回母校周边小住几天,聊以慰籍对大学生活的感怀。
从武汉到佛山,尽管武广高铁可以将1060公里的漫长旅程浓缩为四个多小时旅程,但毕竟更多时候,母校之于我,总是“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
“武汉,每天不一样”——毕业多年,时光也改变了我们的容颜。许多人和事,早已被匆匆而过的时光列车带走。惟有午夜梦回、夜深人静之时,关于母校、学通社及老师们、社友们的记忆与印象,一点点聚焦,一点点加深,直至愈来愈清晰,而那些属于学通社的欢声笑语,仿佛就在昨天……
2002年9月,我负笈千里,求学中南大。到达武汉的第一天,与接待我的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刘先凡老师谈及高中阶段的文学社经历,刘先凡老师建议:“你可以加入校报学生通讯社,你有时间可以去拜访一下校报编辑部的周苏展、徐志持两位老师。”
后来,通过考核与选拔,加入学通社后,我才从周苏展、徐志持两位老师那里知道,刘先凡老师原来也在校报编辑部工作过——感谢师者仁心,把我领到了学通社的门前,把我送进新闻采访与写作这座华丽的殿堂!感谢殊胜的机缘,让我得以在诸位领导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栽培下,为我往后“体验和观察社会提供了无数的可能”(语出自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时任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玉兰教授)。
虽说有缘则来,但在与校报编辑部诸位老师见面前,我却在中原楼电梯里闹了个不小的笑话:
入学安顿下来后,那天我去校报见老师,在电梯里看见一位老师拿着一摞新鲜出炉、散发着墨香的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我问:“请问您是周苏展老师吗?”
答曰:“不是。”
我又问:“那您是徐志持老师吧?”
答曰:“你好!我是郭华桥老师。”
我脸一红,随后跟着郭华桥老师走出电梯,紧张又兴奋的走进了校报编辑部,见到了传说中的周苏展老师、徐志持两位老师——甫一见面,和蔼可亲的两位老师用一句“欢迎你”,便打破了我的窘迫与局促,让离家1200多公里开外的我,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2015年,当我在佛山“知源咖啡馆”文化墙上看到“打开生命的能见度”这句话,霎时间,记忆穿越江河湖海,又回到2002年初遇几位可亲、可爱的老师那个惠风和畅又充满诗意的初秋的上午——或许,对于几位老师而言,那可能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上午,但是对于一位来自粤西小镇、初来乍到武汉这座大城市的学子而言,你们用热情与微笑,打开了我生命的能见度……
就这样,我们在校报编辑部几位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在学通社陈狮、陈佳、赵凯、何苗等往届领导的关心下,在刘冰凌、于志国、同黎娜、马丹、杜水合、杨波、王明芳、何苗、陈威、汲剑磊、程辛、李雄文、刘吉凡、赵文慧、李欢、张红岩、余锦等多位学长的带领下,与第十二届、十三届社友们一道,用心聆听象牙塔的声音,记录学校发展进程,把文章源源不断的发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发表在《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长江日报》、《湖北日报》、《人民日报》……
2005年4月,范献龙支教神农架的事迹发表后,有读者说看到“22岁的他,不知道用三年的时间践行一个梦想,算不算长……”那一段时哭了——其实,作为采访者和记录者,我们的心,又何尝不被打动?
2005年两会期间,我和社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赴京参加国家“两会”归来的人大代表、政协代表进行专访,在校报上发表了《结合课题建言献策为“中部崛起”鼓与呼——访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信息学院院长杨云彦教授》、《蔡玲: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叶青:统计数据失真,是让人痛恨的事情》……等系列报道。
2005年7月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刊发了我们集体采写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刊》,听洪德铭、常宜、李景明、毛顺来、王嘉惠、张旭、叶和清等老人讲述“中南人”在烽火岁月中的抗战史。
大学四年,1400多个日日夜夜——在系统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学习中、在充实的新闻专业实践中,我们青春中最宝贵、最激扬、最美丽、最难忘的大学时光,伴随着录音笔里的沙沙声、伴随着深夜键盘的滴答声、伴随着样报上的红圈圈、伴随着新鲜出炉的校报油墨香,我们追逐着校园里的新鲜事,记录着母校发展进程,也在忙碌而充实的学习与社团工作中,走进了离别的季节。
2006年,五月天,浅浅的夏,校园里弥漫着淡淡的离愁别绪,我们似乎在有意无意的回避着即将告别校园的话题。但时间终究不等人,是时候,挥手说再见了……
毕业,启程,南下——就这样,我们把青春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身后的黄鹤楼下、晓南湖畔,默默的把母校的恩情镌刻在心底最深处。
感谢曾任母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时任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殷修林、副书记余启军、副院长吴玉兰教授以及黄进、温强、包尊韬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感谢时任中南大党委宣传部部长肖翠祥以及周苏展、徐志持老师、郭华桥老师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给我悉心的指导以及学以致用的机会!感谢母校的领导们、老师们当年对我稚嫩文笔的包容以及耐心的修正与润色!
有时候,我遥望母校的方向,问自己,更想对各位恩师说:如果没有遇见您,我将会是在哪里?
大学毕业时,当我带着大学期间在媒体公开发表的200多篇、近20万字的文章“闯广东”,或许只有自己,才能最深刻的感知那字里行间的份量与意义。
江城一别,一晃十二载,4380多个日夜,走的路太长太长,很多人都走丢了,但很荣幸,我们还能找得到彼此——2017年五月,杭州、西湖边、龙井村,学通社大家庭欢聚一堂,让我们放佛又回到黄鹤楼下、蛇山旁、晓南湖畔的青葱岁月。
商海泛舟,再回首,母校之往事,宛若梦中之梦。
有一种思念,万里河川,梨花一瓣。
有一些人、一些事,从来不需要刻意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道:“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因为我们互相守望,相逢并不陌生,离别也不特别显得伤感。
因为我们薪火相传,告别时迎风击掌,坚信下一次相见会更好。
约故人相见,看山河不变——是一种奢望吗?
非也!江岸潮,人生壮阔,无问西东,无惧风雨,追随梦想的跫音,穿越千山万水,不忘初心,似是故人来:
我期待,籍母校七十周年华庆,金风送爽之时,与老师们、社友们重逢江城,再叙文缘墨谊。
我期待,故地重游,江城深呼吸,徜徉在母校的天空下,在百花飘香的季节里,遇见旧时光,再一次走进校报编辑部与学通社办公室,走进那个如沐春风的上午……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岁月静好,那些花儿不曾从枝头飘落;学通社,我们来过,便不曾离去……
文章选自70周年校庆文集《青春同路人》
上一篇:高品质研学旅行需求旺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