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诚信
文/张冰馨
诚信是品牌的生命,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开放的海尔生态圈,离不开诚信的社会生态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从传统企业到拥抱互联网,海尔30年走来,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打造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无信而不立,由企业之诺到企业用户双方互信,无论是何种模式,无论处在何种时代,诚信都是海尔的安身立命之本。
30多年前,一句“真诚到永远”,曾经温暖了千百万用户和消费者的心,让海尔品牌成为中国制造的诚信标签。今天,海尔用一以贯之的商业探索,用互联网全然开放的姿态,用一种模式驱动的方式,用一种系统化的现代制造逻辑,构建了一个独树一帜而具普遍意义的诚信生态。
一锤定音
很多人依然记得那个很质朴又很坚定的“砸冰箱”案例。
张瑞敏于1984年加入海尔,当时他25岁。那时,海尔是一家处于困境的企业,由青岛市持有一部分资产,青岛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张瑞敏当时在青岛市家电公司做副经理,他的任务原本是寻找一位能够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高管,但除了他自己,他找不到愿意攻克这一难题的人。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
“一锤定音”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400多台冰箱,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并且还是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
冰箱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一种极为走俏的奢侈品,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产品有瑕疵,普遍的做法是修修再卖,或者内部廉价销售。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外界有人称他是“疯子”、“有病”,也有人说他是“作秀”,一部分员工甚至骂张瑞敏是“败家子”。张瑞敏对此的回应却是:“作为厂长,我负责任,
扣我一个月工资。今后,谁出质量问题谁负全部责任。”
结果,就是一把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张瑞敏有着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只有严格要求,企业才能朝着正规的方向迈进。
张瑞敏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如果放行这些产品,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张瑞敏带领海尔人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
一场砸冰箱事件,不仅将海尔注重产品质量的高大形象被树立起来,海尔成为了注重质量的代名词,海尔砸冰箱成为中国企业注重质量的一个最典型事件,成为无数媒体、书刊、高等院校的“经典案例”;除此之外,这一砸也震服所有海尔人,确立了张瑞敏在海尔不可撼动的绝对领导地位。
在诚信的基础上,张瑞敏始终认为做产品应该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做出质量过硬的产品。一锤定音的砸冰箱事件正是对产品质量的承诺,也是对员工要有市场意识的警钟。通过这次事件海尔开启了初创阶段的“品牌战略”。
真诚到永远
随着初创阶段竞争的加剧,同样是在诚信的基础上,海尔坚信用户是衣食父母,用户是第一位的,海尔打出了“真诚到永远”的标语,用真诚服务打动用户。尽管海尔一直采用“高价策略”,但并没有影响用户到海尔的认同,甚至在市场上一度出现了抢购现象,海尔的服务有效支持了其“品牌战略”。
海尔总裁张瑞敏解释说: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
好像没有哪个企业不明白诚信对于立企、兴企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差异却很大。企业能不能在理念、模式和机制上保障并发展自己的诚信呢?张瑞敏说:“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任何问题,错的一方永远只能是厂家,永远不是顾客,不管这件事表面现象看来是不是顾客的错。”
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产品“零缺陷”事件,第一次书写了中国家电行业的质量传奇——毕竟在那个时代,即使一台“漏洞百出”的家电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而海尔,用这个事件,第一次塑造了质量诚信的理念。“张首席率领我们砸的不是冰箱,是员工的旧观念,而确立的是零缺陷、高质量和真诚对待用户的信念。”海尔轮值总裁梁海山说,“它告诉所有员工,要永远站在用户的立场审视自身。”
从这一事件开始,海尔开始在所有制造和服务层面上,全面推进用户理念。1994年夏天,一位消费者购买了海尔空调,丢失在出租车上,海尔主动“检讨”,免费赔偿。按照海尔的逻辑,用户空调丢了是因为海尔的服务不到位。由此开始,海尔开创了“无搬动服务”的业界先河。从此,这种追求,开始在海尔所有制造和服务层面上延伸和复制。
一位农民来信说自己的冰箱坏了。海尔马上派人上门处理,还带着一台新冰箱。赶了200多公里到了顾客家,一检查是温控器没打开,打开温控器就一切正常了。海尔管理层却就此进行认真的反思:绝不能埋怨顾客,海尔必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要把说明书写得让所有人都读懂才行。
1994年夏天《青岛晚报》发了一则报道,谴责本市一名出租司机把顾客买的海尔空调器拉跑了。海尔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给这位顾客送去了一台空调器。这条消息再次成为新闻,社会舆论一致赞誉海尔助人为乐,但海尔人认为:这件事真正的责任还在企业身上,如果我们把空调器直接送到顾客家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由此,海尔酝酿推出了无搬动服务。
这些举动不仅使海尔赢得了用户的信赖,更使他们赢得更大的市场。用机制保障真诚持久从“顾客永远都是对的”到“用户打一个电话,剩下的由海尔来做”,从“真诚到永远”到“国际星级服务一条龙”,海尔的理念在延伸。
没有最近,只有更近。其实,一直以来,海尔所有商业模式探索的核心,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然而,与很多企业不同,海尔从最初开始,就是在用一种模式化的路径,用一种体系化的冲动,在构建一种“与用户更近”的内在保障。
砸仓库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了,但在中国市场,当时还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来,至少在家电市场还看不出这种迹象。尽管如此,当时的海尔正在张瑞敏的主导下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2008年8月28日,海尔历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张瑞敏再一次举起他那把“大锤”,这一次,他要砸的不是冰箱,而是仓库。
当张瑞敏及海尔决策层提出要取消DC库(海尔在各工贸公司设立的物流仓库)的时候,整个市场的人员都炸锅了。市场人员直接说: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市场形势那么差,有仓库都未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别说取消仓库了。要是取消仓库的话,销售肯定要大幅下降。
客户的反应也非常大。一位海尔的老客户、也是大客户给海尔反映:“你们要取消仓库,大方向我们认可,但你们这样做是违约的。”因为按照经销合同,客户是在当地的海尔仓库提货。现在没了仓库,给客户造成了交货不及时的麻烦。
张瑞敏和他的决策层顶住压力,做法是:卖不出去就停下来,停下来怎么办?停下来倒逼企业内部的体系。为了不让变革的成本影响到客户,海尔改变了自己的供应链流程,周下单、下周单,按单生产。虽然没有仓库了,但通过订单模式和流程的变革,海尔把货放在公
路上,放在集装箱上,实现即需即供。
国庆节之后,金融危机明显波及到中国市场,市场零售大幅下滑,行业的库存大幅上升,而海尔的库存处理得恰到好处。
张瑞敏是有着长远目光、真知灼见的高手,他对行业动向的掌握敦促使他不得不顶住压力,砸掉仓库以应对随之即来的“金融危机”。他的这种决断力和勇气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2007亿元。根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4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电零售量第六次蝉联全球第一,并首次突破两位数的市场份额增长。2015年1月27日,“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发布,海尔集团位居家电行业榜首。张瑞敏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诚信服务用户
所以,很多人看到了海尔惊心动魄的企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探索,但可能忽略了海尔追求的本原:用户!一切为了用户!
此后,海尔从规范化服务、增值服务、成套服务一直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服务体系,在全力构建和升级一种“真诚到永远”的实践系统。在中国企业界,海尔曾经首创了数十项服务模式,从最初的“上门四不准”、“只要一个电话”、“服务一条龙”、“送装一体”、“五星级服务”一直到“成套服务”等等。显然,海尔在几乎所有层面上,致力于实践其用户理念。
可以说,在海尔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真诚到永远”都是核心的价值坐标,框定着企业前行的轨迹:名牌战略阶段,海尔靠过硬的质量来夯实真诚;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坚持“出口创牌”,用最苛刻的欧美发达市场,用国际美誉度来彰显真诚;全球化战略阶段,通过品牌的当地化,来丰富海尔的品牌真诚……如果说,海尔在时刻踏准时代的节拍,不如说时刻在踏准用户的需求。
而海尔最动人的实践,在于其直面用户的商业模式探索。从早期由内部开始的“破墙”式的企业组织变革,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企业全新组织构架,海尔在用一种冲破一切旧理念、旧组织的意志,全力破解走向用户的障碍。直到今天,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探索铺垫之后,海尔基于对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深刻洞察,实现了最彻底的组织重塑:从“人单合一双赢”的组织运营战略,从“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全开放的用户平台体系,以至于今天全生态式的用户零距离战略,海尔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实现从“用户为我所有”到“我为用户所用”和“我与用户一体”的彻底颠覆。
今天的海尔正在做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它重塑了组织,让海尔成为一个去中心、分布式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个节点;它重塑了员工——每一个员工都成为创客,都成为小微的一员,从过去听命于上级、习惯于执行,到听命于用户、只为用户负责;它重塑了制造,让人员密集的生产线变身为机器人主导的“黑灯工厂”,实现了透明制造;最终,它重塑了企业——海尔已经不是一个边界明晰的公司,而是一个没有围墙、面向全球所有用户、一流合作资源的开放平台。
海尔今天的探索,就是一部关于真诚的“用户教科书”:用一种组织和模式形态,来确保用户真诚,演进式推动真诚升级。
诚信领导力
在海尔品牌发展阶段,张瑞敏表现出了“诚信”为主的领导力。“诚信”是做人和做事的根本,只有做到了诚,才能够在处理人和事的问题上得心应手。张瑞敏的“诚信”一方面表现为对海尔的员工,只要是公司的员工曾经为公司做出了贡献,那么海尔就会支付员工工资,张瑞敏宁可背着债务风险,也要借钱给员工发工资,这种“诚信”的领导力为企业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海尔的用户,在8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海尔的产品一度出现了脱销的情况,然而张瑞敏并没有盲目地扩大生产,而是坚守“宁可牺牲利润,也要保证质量”的准则,这正是对用户的诚信。
“诚信是品牌的生命,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开放的海尔生态圈,离不开诚信的社会生态圈。”
可以说,海尔今天的每一款产品,都演绎着一种有关真诚的诚信系统。
30多年前,一句“真诚到永远”,曾经温暖了千百万用户和消费者的心,让海尔品牌成为中国制造的诚信标签。今天,海尔用一以贯之的商业探索,用互联网全然开放的姿态,用一种模式驱动的方式,用一种系统化的现代制造逻辑,构建了一个独树一帜而具普遍意义的诚信生态。
面对体验经济、共享经济时代大趋势,海尔提出了“诚信生态共享平台”的新时期的海尔精神,以用户为中心,以诚信生态为核心竞争力,构建共创共享的物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最佳诚信体验。
这是一个“真诚到永远”的升级蓝本。这个蓝本,揭示了互联网制造的内在本质,是海尔“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追求到“与用户零距离”现实实践的清晰描述,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商业和现代制造诚信体系。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句话海尔一直坚信。海尔一直致力于做时代的企业,连续8年来,海尔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海尔已从传统家电产品制造企业转型为开放的创业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转型为真正的互联网企业,打造以社群经济为中心,以用户价值交互为基础、以诚信为核心竞争力的后电商时代共创共赢生态圈,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引领者,向世界展示了来自中国制造的家电企业新形象、新风采。
“搞企业,如果悟不出来,没用;别人告诉你也没用。”今天,张瑞敏回忆起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坦言自己没有任何前人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只能靠在不断的“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中去领悟。“搞企业,如果悟不出来,没用;别人告诉你也没用。张瑞敏不是神,也是人,也要犯错误。我时时刻刻在琢磨。别人看着我们很风光,但是我们自己知道,和索尼、通用这样的巨头相比,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而当越接近他们时,就越会感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