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会场
2025年9月7日,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和影视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法治小说《忍辱负重》研讨会,在北京华腾世纪总部公园侨商画廊会议室召开。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名誉会长、原文化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李正忠,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编审易孟林,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杨世民,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顾问、公安部监管局巡视员刘树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全国公安文联影视戏剧曲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公安作家王仲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影视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长、著名导演沈江平,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影视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著名制片人杨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影视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著名导演郭郅;法治小说《忍辱负重》作者、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林松;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秘书长姜凤,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办公室副主任谢育云、刘娜、易芳,侨商文化创研院办公室主任候玉璠,学会办公室文秘王丹丹等出席研讨会。
王仲刚执行会长评点作品
王仲刚执行会长高度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他说,这本书从创作到出版历时一年,其出版的意义,首先在于发现了作者拥有说不完的刑侦故事富矿。这本书中涉及的刑侦人物和故事,充分显示出作者曾是一个真正优秀基层刑警的基本功。这就为从小说创作到影视改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指出,这本书的价值,应当给予肯定的是,让读者看着眼前一亮的地方,即作者的丰富生活阅历,观察生活的能力,细节描写的实力。他写场景环境的时候,写得比较细,比较丰富。这些都是作者十分扎实的创作基本功,意味着作者有着巨大的创作潜力。
他建议,下一步,如果改编影视,或者创作新的作品,争取更大成功,他和易孟林会长有个对话,可以作为参考。关于优秀的公安题材小说和影视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易孟林会长讲了四点。第一点就是要吸引人。就是首先要解决悬念的问题。从第一章、第一句话开始,就要抓人眼球。第二点是要感人。要让人能够掉眼泪。第三点是要有思想的冲击力。要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对社会、对人的命运进行思考。第四点是要成为一个时代的励志品。要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鼓舞人们前进。这四点,虽然主要是针对如何创作优秀的公安题材小说而言的,但也可以作为影视改编的参考。
他表示,希望《忍辱负重》能够尽快改编为影视剧,同时也期待看到作者新的作品出现。
影视工作委员会沈江平常务理事长评点作品
影视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沈江平说,首先,这本书能顺利出版,是有它的特色的。
他认为,从这本书的故事来说,可改编成短剧。现在爱奇艺也好,腾讯也好,都是15分钟到25分钟的短剧。我觉得改编成这样的短剧比较合适。短剧节奏很快,把书中的侦破故事搬上去,都是有亮点的。对老百姓来说,是愿意看的。
他肯定道,从题材优势来说,这本书很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很真实。本书不是在讲一个宏大的故事,而是从基层民警开始来讲述,人物很鲜活,这是本书的非常大的优势。作者对细节的观察,他的细节描写,给我的感觉就是,我直接跳进去了。这个画面感,是非常好的东西。我感觉到这些画面,我直接就可以把它拍出来。作者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因为他有那么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更注重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琐事。这是不同的风格,很有意思。从总体架构来说,书中人物的设置,也是挺好的。
他强调,就整体而言,这本书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改编成影视剧的价值;比较适合改编成15到20分钟的横屏短剧,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短剧。
杨峰副理事长评点作品
杨峰副理事长以自己多年法治影视制作实践经验,高度评价了法治小说《忍辱负重》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忍辱负重》是一部以平原市刑警打击犯罪、反腐除恶为主线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刑侦小说,更是一次对司法系统内部腐败现象的深入揭示与反思。作品以平原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侦办多起重大案件为主线,涉及黑社会犯罪、跨境盗窃、盗掘古墓、文物走私、侵害幼女、洗钱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案件,同时贯穿一条潜伏在刑侦支队内部的“内鬼”线——刑侦人员屈枝与王嗨等人勾结,泄露侦查信息,掩盖犯罪事实,严重破坏司法公正,揭露了政法系统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歌颂了刑警群体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坚守正义、忍辱负重的职业精神。
杨峰副理事长说,平原市的刑警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普通罪犯,更是一张盘根错节、权力与黑恶势力相勾结的大网。当他们发现刑侦支队内部竟有屈枝这样的内鬼时,那种被自己人背叛的痛苦,与他们坚持查到底的决心形成强烈对比。即便举报王嗨酒后肇事逃逸的行为多次被压,甚至连中纪委调查组都一度被蒙蔽,这些刑警也从未放弃,实在令人敬佩。《忍辱负重》描述的是一场持续近二十年的正邪较量。作品并没有将刑警刻意塑造成超级英雄,而是用非常真实的笔触,揭露政法系统中的“毒瘤”,让我们看到:始终有人坚持在黑暗中举火前行,以十九年的“忍辱”,换回正义最终到来的光芒。
他激动地说,书中有一处细节特别打动他:当王嗨被留置、陈氏兄弟落网时,平原市的刑警们并没有欢呼,反而感到一种“沉重的圆满”。因为这十九年间,他们曾遭排挤、受威胁,甚至眼睁睁看着罪犯逍遥法外,但他们从未低头。这种“忍辱负重”,不是软弱,而是对“刑警”职业最坚定的守护。《忍辱负重》的价值,不仅在于歌颂刑警精神,还在于揭示了“正义为什么总迟到”的根源——司法系统中的“内鬼”、权力寻租的漏洞、监督机制的缺失。王嗨能嚣张十五年,依靠的是“伯乐”狐力的提拔与江花水的包庇;张功屡次减刑,靠的是司法系统的腐败……这一切提醒我们:要实现正义“不迟到”,不能只靠刑警的孤勇,更必须依靠制度筑牢——“防火墙”要更加坚固,比如加强权力监督、提高司法透明度、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忍辱负重》并不是“爽文”,它没有让正义来得容易,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总有些人,为了守护法律尊严、为了百姓安稳生活,甘愿咽下委屈、扛起责任。而刑警们的坚持,则让我们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这些刑警,是中国刑警的脊梁,也是法治社会最坚实的根基。
他强调道,《忍辱负重》虽然是小说,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警示价值:作品以文学形式呼应了国家推动扫黑除恶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决策部署,突出了政法系统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充满表明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必要性,弘扬了法治精神与刑警职业伦理。作品塑造的刑警群像,为政法干警树立了正面榜样,强调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依法办案、拒绝妥协的专业精神,这正是法治社会稳健运行的基础。
他最后建议:根据近年来成功的法治影视作品经验,《忍辱负重》在影视化时,进一步加强以下三点:
一、关于影视剧定位。不应简单定位为常规刑侦剧,而应打造为一部“政法题材现实主义巨制”。其核心看点,不在于案件本身,而在于展现正邪双方在政法系统内部长达二十年的漫长博弈与人性较量。影视化的核心主题,应紧扣“信任与背叛”、“制度与人性”的较量。重点呈现当系统自我净化机制部分失灵时,一群普通人如何凭借坚定信念最终唤醒制度的力量。
二、关于叙事策略。1.双螺旋叙事结构:明线(案件驱动):以“12·10”大案等重大案件侦破过程为叙事主线,保持商业剧的节奏感和悬念,吸引观众。暗线(人物关系驱动):着重刻画以王嗨、屈枝为代表的“黑化”过程,与以江岳为代表的刑警群体的“坚守”历程。双线交织并进,揭示“破案易,破心中贼难”的深刻主题。2.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沉重式胜利”:全剧情感高潮应置于内部“内鬼”被清除、保护伞被粉碎的关键时刻。结局着力渲染“沉重的圆满”——避免狂欢式胜利,应展现如释重负的疲惫、逝去青春的追忆以及对法治道路的深刻敬畏。这种反套路处理,将显著提升剧集的艺术深度和社会思考价值。3.巧妙运用时间跨度:通过闪回、档案资料、人物造型变化(发型、服装、证件照对比)等视听语言,清晰呈现近二十年的时间流转,让观众直观感受这场斗争的漫长与艰辛。
三、关于人物塑造。1.深化“内鬼”的悲剧性:屈枝这个角色是成功的关键。避免脸谱化处理,应通过细节刻画(如初期的热血、首次被拉下水的犹豫、后期的恐惧与麻木)展现其人性挣扎与沉沦过程,其堕落本身就是对“腐蚀性环境”最有力的控诉。2.塑造立体的“英雄群像”:刑警主角们不应是完美无缺的符号。要展现他们的无力感、愤怒、家庭牺牲,甚至内部分歧,他们的伟大,在于“知难而不退”的平凡人韧性。3.强化反派塑造:王嗨、张功等反派必须是“高智商+强权力”的对手。其嚣张行为应有充分逻辑和资本支撑,以此凸显战胜他们的艰巨性与最终胜利的价值。
郭郅副主席评点作品
郭郅副主席非常激动地评点到,《忍辱负重》里面的江岳这个人物,非常好!非常有生活的朴实的质感。用我们拍摄影视的话来说,就是到现场一看,生活一片啊,吃的、用的全都有。
比如前半部分,写他刚刚从80年代初毕业,马上就到了第一线。食堂里吃的什么?没有饭了,每人只能分二三两饭。吃不饱,肚子叽里咕噜的。有时候回来晚了没饭了,你就得饿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吃,又出去办案了。几个地瓜拿起来了,塞兜里就走了。住的也是,到那地方,对不起,没有床。这门一打开,一股霉味扑面而来。他就得开着窗户放一会儿,之后再打地铺。地铺下面铺点啥?借点老乡的稻草铺上,就这样睡一晚上。这太有生活质感了。行呢?是个拖拉机蹦蹦蹦蹦,弄得满身全是泥巴,全是灰。到目的地之后,没有水可以洗,要洗得去1公里以外的那个湖。可到那儿一看,是下雨水积攒的水泡子。这怎么洗呀?洗完之后,那脸上可能都是画像画了什么似的,还不如不洗。这一般人写不出来这东西。没有生活,没有自己亲身体验,哪能写出这些东西来呀。吃、住、行全是在这种生活质感里。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他要吃,要住,要行,完了之后他还得顶着这种生活物质上的极其匮乏,去办案子。
案子里头,有一个是拐卖儿童,一丢就3年多,我们的刑警一定要把这孩子找回来。可没有多少经费啊,又去哪找啊?费尽周折,总算找到了。但乡亲们围住了,不让抱着孩子走。这怎么弄?江岳望着乡亲们声泪俱下,诉说孩子的家怎么遭受灭门惨案,孩子已经是孤儿了,总不能让他回不到老家去吧。大家最后被说服了。江岳终于把这个孩子给拯救回来。可拯救回来还没完。就这条线,我觉得特别感人。孩子回来之后,结果没人要,没人养,养不起。放在他那个亲戚家,说养了一段时间,实在不行,我家里还有四个呢。于是就来找咱们这个刑警江岳说,我就找你,我们养不起了,这孩子就归你了。哎,这就给刑警江岳出难题了。刑警天天忙,哪有时间养孩子。他怎么办?他又找其他亲属做工作,最后让孩子的一个叔爷爷家给养了。可养了之后,还有上学的问题、户口的问题、农转非的问题,江岳都得帮忙。好不容易弄到城里上学,还没完。中学同桌是个女生,同桌的她正是杀他们全家的仇人的女儿。这就把人物设定到一个撕裂状态,内心产生极其强烈的冲突。这条线特别好,人物关系纠结起来了,这是书中的亮点,十分感人。一个大悬念放在这儿了。下面还有呢,刑警江岳把他当成自己的干儿子。高中毕业了,江岳把他送到部队。从部队转业,他又回到家乡。全书这样的细节满满的。
现在涉法题材的影视作品,拍了那么多,就是缺乏有生活质感的东西,许多都瞎编乱造,没有生活的逻辑性。《忍辱负重》前半部分严格地说,没有文学性的过分描写,就是实打实的这个人物怎么过日子,完全都是生活质感。这是小说《忍辱负重》非常好的一个特点。这也说明我们的作者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又能用文字把它表现出来。一个老刑警,最后做到常务副局长,文笔能够这样好,我特别敬佩。他写得那么细,描写得那么到位,文字也那么流畅,令人非常舒服。没有磕磕绊绊,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没有过分的东西。
关于正面人物,我建议,改编影视的时候,可把江岳和李副局长、章太局长合成一个人。因为影视作品必须重点塑造一个人物。关于反面人物,王嗨这个人物写得挺好的。
总之,我觉得读这个作品挺振奋的。
刘树根顾问评点作品
刘树根顾问从自己多年从事政法工作的实践经验角度,充分肯定了法治小说《忍辱负重》。他说,这部作品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20年代初,平原市公安刑警侦查破案、打击黑恶势力的精彩故事。
他还重点就中国现代化法治建设中,如何铲除横行霸道的黑恶势力,谈了他阅读《忍辱负重》后的几点感想:一、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性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共有三次,实践证明,没有严打方针,就没有震慑力,就没有长期以来打击黑恶势力的辉煌战绩。二、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专群结合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三、必须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黑恶势力的定义、特征和责任追究机制,为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四、必须加强情报收集与线索排查。通过多渠道收集情报信息,建立情报研判机制,对黑恶势力的活动规律、组织架构和犯罪手段进行深入分析,为打击行动提供精准指导。对所辖地区、行业、领域的涉黑涉恶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分析,摸清底数,确保对黑恶势力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打击锋芒始终对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特别是涉及基层政权、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黑恶势力。五、必须严惩“保护伞”。对充当“保护伞”的国家公职人员,要对发现的问题线索从严查处,绝不姑息;对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六、必须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刑侦队伍。刑侦队伍应当是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只有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侦查、会办案的刑侦队伍,才能开创高水平的刑侦工作,才能充分履行好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神圣职责。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杨世民讲话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杨世民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书我看了,真的很好,很朴实,很接地气。
他说,今天的研讨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以让这本书走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让更多的老百姓认可,这非常有意义。接地气的作品,应该得让老百姓看到,感受到,让大众去认可。
杨理事长还现场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生活经验,接着他说:这个作品给我很好的启迪。因为你不是虚构的,是真实的东西。我们都来自基层,我曾写过《饲养员生活》,还写过《龟》,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永远不能忘记的,这就是生活。
他最后强调道,这个题材很好,我希望这部书能够改编成影视剧,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正能量作用。
李正忠名誉会长讲话
名誉会长李正忠首先代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祝贺法治小说《忍辱负重》的出版。
他说,公安战线、政法战线这支队伍很好,他们经过了无数风风雨雨,仍然不忘初心,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忍辱负重前行。他们丰富、感人的生活,值得写,值得广泛传播。我们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善于抓住自己熟悉的生活。
他指出,刚才大家畅所欲言,所阐述的都是普遍性的问题,关于美的问题,人性的问题,善的问题,恶的问题,等等。我也一直在这些问题上思考。究竟怎么样把我们感知的鲜活的现实生活用文学艺术和影视传播手段挖掘出来,提供给社会,对人们产生一些影响,甚至是教育,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的一个重要使命。大家谈细节,谈框架,包括影视怎么改编,人物怎么组合,都谈得非常好。
他特别强调,刚刚举行的9·3阅兵对中国的威望,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9·3文艺晚会,则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那句剧中人物的话,“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已经成了震撼中国,震撼世界的口号。其影响将是历史性的。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多推出《忍辱负重》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一定要尽我们所有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办好。
《忍辱负重》作者发言
《忍辱负重》作者沈林松在研讨会上,始终在专心致志地听着,记录着。最后,他向全体与会同志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自己由衷而诚挚的感谢!
易孟林常务副会长介绍情况
易孟林常务副会长主持了法治小说《忍辱负重》研讨会。他在介绍了《忍辱负重》长达一年的创作、编辑、出版情况后指出,本书的创作,是对法治中国进程亲身参与、深刻思考的结晶,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是那些抄袭别人作品的人,胡编乱造作品的人,永远不可能做到的。
他说,《忍辱负重》的作者沈林松同志,是一位长期战斗在公安一线的指挥员,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公安刑侦工作。他有着丰富的刑侦工作经验,对刑警有着浓烈的爱,对这份职业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如今退休了,想把这些宝贵的刑侦工作经验、公安人生感悟、警察的初心和理想传下去,于是就创作了这部法治小说。这是多么可贵、多么高尚的追求啊!
他评价道,法治小说《忍辱负重》是一部有着社会法治生态研究价值的纪实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书中对于被腐败分子诬告陷害仍忍辱负重前行的优秀刑警的塑造和颂扬,对于横行霸道的黑恶势力的解剖和揭露,无疑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他说,如果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或者是从长篇小说的文本角度看,本书显得还有些稚嫩。但是,正是这种稚嫩,给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影视带来了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作品带着来自大地泥土的芬芳气息,和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以其独特的纪实性、真实性、传奇性,鲜活地向读者呈现出了中国法治进程的艰难曲折历程:从披荆斩棘、一路高歌,到暗流涌动、黑恶当道,到重整旗鼓、云开雾散,从而揭示了正义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客观规律。
他对作品中许多珍珠般的细节描写给与了充分肯定。比如:书中第12页,第一章“牙口定输赢”那节,讲到牛3岁时,一般长2颗牙;5、6岁时,长到6颗牙。被盗的人说,他的牛是3岁,只有2颗牙。偷牛犯说,他的牛是5、6岁,应该有6颗牙了。可是,撬开牛的嘴验证,只有两颗牙。牛的归属,不言自明。此案也就真相大白。这样的描写,多么具有生活气息。如果没有厚实的农村生活经验,是写不出来的。又比如:书中第59页,第二章“柳暗花明”那节,讲到一桩特大杀人焚尸案,侦查了一年半,就是找不到凶手。江岳来到一户村民家,村民告诉他,应该是谭用干的。江岳说,发案时,谭用正在坐牢,没有作案时间啊。最后江岳还是不甘心,决定去监狱查。结果查出来谭用提前释放了!这样就完全有作案时间了。案件由此破了。这才是真实的侦破生涯。
他强调,影视作品如果在小说提供的这样一个扎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完全有理由相信,可以拍摄出一部优秀的收视率和票房俱高的影视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法治小说《忍辱负重》,要拍摄出法治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显然可以既走了捷径,又可以保障影视作品的质量。这或许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总而言之,法治小说《忍辱负重》是一部来自法治社会生活一线的纪实性极强的好作品,有着极高的影视改编的开掘价值。
会场剪影
作者沈林松是一名从警四十二年的老刑警,从派出所驻乡民警开始,到派出所副所长;从所刑事技术员,再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员、副大队长、大队长,然后到巿公安局刑警支队大队长、副支队长,再到禁毒支队长、刑警支队长,再到分管刑警、禁毒、网安、技侦的局领导,再到二级警务专员,直至退休。
期间他亲自参加和直接指挥侦破了一系列重大疑难案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案件资料。退休后开始写作,利用“老刑警故事”公众号这一平台,持续不断的创作了许多刑侦故事。现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法治小说《忍辱负重》由国文出版社于2025年6月出版。本次研讨会由北京艺文书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摄影:谢育云 姜凤 刘娜 易芳
编辑:刘娜 易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