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诚信企业

黑名单制度 与企业风险管理

时间:2021-11-16 14:39:33 来源:《中国诚信文化》 作者:马超

  随着经济领域的各种失信问题日益突出,社会 道德缺失现象不断蔓延,作为治理市场失灵问题的 一项重要的管制工具,黑名单制度日益受到行政管 理部门的重视。从制度归属来看,黑名单制度是社 会信用体系中失信惩戒机制中的管理范畴,是通过 合法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其不良信用记录的惩戒机 制,是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力和有效的 手段。在现实中,黑名单制度不仅发挥传统的道德 和舆论监督的压力效应,而且对失信主体起到惩罚 作用,增加其失信成本,有效防范市场经济中失信 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由于我国 法治建设尚待完善,黑名单制度的强化趋势也存在 一些潜在风险。因此,企业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充分重视黑名单制度的潜在影响,严格遵守各项法 规,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防范信用风险,充分利 用诚信和信用的稀缺资源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黑名单的起源和发展

  黑名单最早来源于西方的教育机构。早在中世纪,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将那些不端行为的 学生的姓名、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名单的公 布致使这些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学生们对学 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严防越轨 行为的发生。这个方法后来被英国商人借用,以惩 戒那些时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19世纪 20年代,面对很多绅士定做服装,而后欠款不还的现象,很多伦敦裁缝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 创立了一个交流客户支付习惯信息的机制,将欠钱 不还的顾客列在黑皮书上,互相转告,让那些欠账 的人在别的商店也做不了衣服。后来,其他行业的 商人争相仿效,随后黑名单便在工厂主和商店老板 之间逐渐传来传去,产生了后来西方国家征信制度 的雏形。因此,从起源来看,黑名单起初就是对失 信行为的一种惩罚措施。

  目前,黑名单制度被广泛应用。2004年,世界银行启动了供应商“取消资格”制度(debarment processes),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产生广泛影响。2011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销售假冒和盗版产品的“恶名市场”(notoriousmarkets) 名单, 将 30多个全球互联网和实体市场列入其中。还有比 较典型的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发布的黑名单制度,1992 年美国国会通过《仿制药品执行法案》, 授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严重违反药品法规的法人或自然人实施禁令,禁止他们参与制药行业中与上市药品有关的任何活动。

  在我国,黑名单制度在司法、海关、航空、卫生等多个领域也被日益重视,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成为有关行政部门的一种有效的监管方法。例如, 我国药品管理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事故企业黑名单制度以及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都是典型意义的黑名单制度。

  二、黑名单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初步分析来看,尽管黑名单发布的实施主体、 实施目的、维护利益、依据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同, 但呈现以下一些共性:第一,黑名单的对象发生了 违法或违约、违规等不良行为;第二,对社会公共 利益、他人利益造成损害或损失,黑名单针对的行 为在情节上具有严重性和危害性;第三,通过向公 众发布,利用社会监督的方式促使其改正;第四, 对失信主体的惩罚、限制或者信用的贬损,对其和 社会公众起到震慑、教育作用,有利于提高市场主 体的诚信意识,是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 力和有效的手段。因此,黑名单制度可以理解为, 特定机构依据相关职权或者授权,对具有危害公共 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个人 或者组织,通过向社会进行公示或者设立不良记录 等方式,对其进行行为限制、惩罚或者不良信用揭 示的一种管理行为。本文侧重以行政管理部门的发 布黑名单制度作为分析对象。

  从我国立法的实践来看,行政部门实施黑名单制度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基础。《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多部法律对经济主体交易的诚信行为进行了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的颁布, 使信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规范;各部门、各地方相继颁布了一些行业信用和地方信用建设的规章制度。国内部分黑名单制度情况如 41页表格所示。经初步分析,国内黑名单制度主要有行为不规 范和技术标准不合格两类。第一,行为不规范,即由于企业、个人有违法、违规的行为。例如,最高法院 2013年开通了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具有六种情形之一的被执行人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截至当年年底已经有 3 万余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第二,技术标准不合格,主要是在一些标准化管理的领域,例如,食品卫生、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领域,因为产品不符合国家、地方、行业强制的技术标准而使企业上了行政黑名单。例如,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对经抽查有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名单予以曝光。

  按照黑名单的功能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惩罚性功能。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施以惩罚为主要目的的黑名单。第二,警示性功能。主要是由行政机关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或向全社会公布的预告、警示性的企业或产品名单。第三, 备案功能。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监管的需要,在系统内部设立,不向社会公开的具有与该机关行政管理相关的不良记录。第四,普法功能。由行政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在大众媒体上公布一些典型违法案件, 主要通过举一反三,起到向全社会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媒体的扩散功能不断加强,黑名单制度发布结果的传播速度也惊人,起到了一定的惩治失信行为的作用。同时, 随着信用结果的联动响应机制的建立,黑名单的关联性不断加强,对有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约束措施,会逐渐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

  目前,国内行政机关对黑名单的运用有不断强化和扩大的趋势,由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中没有关于黑名单的直接规定,有的只是一些间接性的规范。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突出的问题是程序不够规范和细化,从而使行政“黑名单”效果不佳,或者违背制度设计的初衷,产生新的法律障碍或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其不同的法律性质,依法设定,从严慎用原则,同时要给予相关的法人和自然人申诉的权利,同时也要预先设计发生错误时的救济途径,力求有据可循,避免泛化。

  三、黑名单制度与企业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及信用共享机制的不断深入推进,黑名单制度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广泛应用,失信惩戒机制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增强企业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守法经营,及时了解各项政策的变化,建立各项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舆情分析,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
    1.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加强诚信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管理,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企业的诚信建设水平整体水平还比较滞后,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诚信经营与企业竞争力的密切关系,还没有充分发挥和挖掘诚信这个稀缺资源。不妨以 2012年央视曝光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瘦肉精”猪肉失信事件为例,当年 3月 15日双汇发展股价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很短时间内,影响销售额 15亿元。按照双汇高层公布的数字,双汇能够计算的损失已超过121亿元。对于品牌形象伤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企业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 规范企业行为,按标准提升产品和服务能力和水平, 建立全程诚信管理机制,防患于未然。
   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行政“黑名单” 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黑名单制度的基础的法律规范,实践中涉及发布程序、复核程序、企业申请复议、撤除程序等问题。以 2009年发生的“砒霜门”事件为例,海口市工商管理部门向消费者发布了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 3种饮料总砷含量超标的 消息。时隔一周后该工商局称 3 种饮料检测结果全 部合格。据报道,这一消息造成农夫山泉约 10亿元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向政府申请赔偿, 政府的公众力也遭受社会质疑,消费者也感到困惑。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舆情分析系统,动态了解和处理各种潜在风险, 及时回应或申诉应有和合法权益,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3.加强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几乎所有企 业都必须依赖一系列供应商及服务提供商来提供所 需商品及服务,从而完成对客户的承诺。而如果由 于供应商的失信,可能会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造 成经营上的损失,甚至声誉受损。作为全球公司,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实现了全球采购,该公司对供应 商的管理实现了包括价格、质量、交货和诚信四位 一体的管理方式,将公司的管理及价值观在产业链 上延伸,从而保证了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行,减少各 种风险。举一个反面的例子,2013年 8月,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 8月 2日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其生产的 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三个我国企业在内的八家客户。国家 质检总局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这 不仅对国内的知名企业的销售产生影响,而且降低 了顾客忠诚度和品牌价值。此次事件也凸显了供应 链诚信度的重要性,因此,国内企业要高度重视对 供应商的严格管理,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严把采购、制造、物流、分销全流程信用管理,及时管控风险, 发挥积极的传导效应,实现企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         总之,随着我国的黑名单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不断发挥,企业将面临更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企业要从战略发展层面,高度重视企业诚信建设,不断发挥各种风险防范机制的作用,诚信经营,规避各种风险, 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充分运用和发挥好信用管理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

)

上一篇:30家!深圳企业合规第三方监控人首批入库名单审议通过

下一篇:用诚信文化 熔铸企业文化之魂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