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
——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易孟林
全面依法治国要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实施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作为中国法学会直属研究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引领和繁荣法治文化学术研究、推进法治文化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德治融入法治导论》是其中之一。
本版今起推出专栏,专访法治文化研究会有关负责同志,宣传展示有关研究成果,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法治文化是社会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所具有的深沉文化内涵,是法治国家的精神构成要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德治与法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易孟林。
明确界定德治融入法治概念
该如何理解德治与法治?易孟林介绍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德治融入法治导论》是一部前瞻性的研究课题,研究中碰到的理论问题较多,涉及不少名词,因此,课题组在研究之初,就对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德治融入法治等一些基本名词的含义。
德治融入法治,是指把道德理念运用于全面依法治国之中,使道德理念成为所有立法人员立法、执法人员执法、司法人员司法和广大民众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道德理念来引导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让人们服从法治,自觉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治的权威与尊严。通过德治融入法治的各个环节,使所有民众在心中保持对法治的敬畏,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易孟林表示,德治融入法治建设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必须通过人在法治实施过程中来实现,因此,对立法执法司法人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是德治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融入程度的深浅,融入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大众加强德治融入法治的相关教育,使德治融入法治成为自觉行动。
“《德治融入法治导论》研究指向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的理论研究,研究这个课题有相当难度。”易孟林介绍说,开展德治融入法治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新的理论课题,这类研究没有特别多的参考资料可以借鉴。“我们期望这份研究成果,能对我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把法治和德治的
功能紧密结合起来
《德治融入法治导论》一书中写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股重要力量,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治国理政方式,二者统一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中。
《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将其融入法治建设,实质上也就表明以德治国应该通过将德治融入法治建设,来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依存和相得益彰,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验证。”易孟林说,德治融入法治,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德治融入法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易孟林说,成熟的优秀道德理念可以直接上升为法律,这是德治融入法治最直接的融入方式。“通过将原有的道德规范文件上升为法律,是对国家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健康发展的重要补充。”
易孟林介绍说,事实上,我们国家的不少法律规定都是源于道德理念,除此之外,将社会广泛认同已经对某些社会行为实际起着调节、规范的作用,并且已经形成完备的成文道德规范,报送行政执法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备案,使这些德治规范文件成为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参照依据,也是德治融入法治的良好方式。
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孟林表示,德治融入法治还需要不断提升民众的道德品质,这是使执政、执法、司法公务人员学会把道德规范融入法治建设中的需要,也是使广大民众自觉养成尊崇法治、维护法治、服从法律、自觉守法的法治习惯的需要。
易孟林还特别提出,德治融入法治离不开法治宣传教育和文艺传承。他认为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主流媒体应肩负起法治与德治舆论导向的责任,及时发声,正确引导,明析德理,讲求法治,准确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功能上要便于群众学习理解法律、便于开展法治实践活动。
“这应成为国家主流媒体当下不可懈怠的法治责任、道德责任。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全媒体传播为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与建设发挥最大的效能作用。”易孟林说。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易孟林表示,电影影视、文学作品、戏剧曲艺、字画篆刻等文学艺术,是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最有效、有张力、有渗透力的载体。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创建一批法治文化传播品牌栏目、节目和工作室。加大对文化艺术单位的刚性要求,把传播好和宣传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文学艺术部门的重要指标,引导文学艺术单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继续组织开展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扩大影响力。建设网上法治文化产品资料库。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此外,他还表示,德治融入法治还需要教育相助,加强教育引导。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与推进依法治理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公民法治素养基本要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从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垃圾分类习惯、制止餐饮浪费等日常生活行为抓起,提高规则意识,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养成守法习惯。挖掘善良风俗、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倡导传承优良家风,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