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在世界读书日向孩子们推广阅读 受访者供图
马慧娟出生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16岁因生活所迫辍学在家,本以为要在土地上重复父辈的命运,却幸运地迎来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2000年,20岁的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大山,到宁夏红寺堡区玉池村安家落户。
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用“一穷二白”一词概括刚刚建成的红寺堡区恰到好处,这种“一穷二白”不仅表现在物质上,同样体现在文化生活方面。马慧娟告诉笔者,2000年至2010年间,借书真的比借钱还难。怀着对“远方有彩虹,江海壮阔,高山入云,美人如斯”的无限憧憬,她一手拿锄头种地、一手用手机写作,干农活之余出了6本书,记录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妇女的酸甜苦辣,用最质朴的笔触记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变革,也用读书和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18年,马慧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人大代表后,她发起成立“泥土书香”读书社、举办农民读书节,带动和鼓励农村妇女识字读书、自立自强,帮助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用书香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泥土书香”读书社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农闲时,读书社通过普及各类知识,让当地妇女紧跟时代发展节奏,并教授村民一些基础性技能,比如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预防诈骗等。
随着村民读书时长的累积,“我大字不识几个,不照样过完大半辈子”的思想悄然发生转变,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寻找自己,去感知与黄土地截然不同的另一方“净土”。认了字的妇女则不再为看路标、坐车、去医院看病等日常琐事所困惑。他们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农忙时,他们扛起锄头奔忙在田间地头;闲暇时,便放下一身疲惫在读书社里汲取知识。他们不再相信什么命运的安排,马慧娟作为榜样的力量,告诉他们“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深知,在这个时代,只有让孩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才会有出路、有出息。
正如马慧娟所说,读书社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要改变周围的农村妇女,而是引导大家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因此,早些年红寺堡辍学率极高的现象已不复存在,2010年后,家家户户普遍以谁家有大学生为荣。如今,红寺堡区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越来越多,孩子读书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特别是2009年以后,红寺堡成为宁夏吴忠市下辖开发区,相应的硬件设施逐渐配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文化阵地为当地百姓提供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土壤。
谈起今非昔比的生活,马慧娟将此归结为“文化的力量”。她认为,文化是个宽泛的慨念,不局限于读书和写作。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红寺堡人民愈加表现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秦腔、秧歌、社火、广场舞等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着当地居民的生活。随着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思想让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建设魅力红寺堡铆足了劲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更不能缺席。马慧娟说:“文化自信带给红寺堡人民的是对国家制度的认可和拥护,大家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道了要培养孩子学习文化,鼓励他们融入社会大环境、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等。即使是基层群众,也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文化自信、文化信仰的一代。”马慧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