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出版

品读《卓别林自传》:行在雨中,没人能看见他的泪

时间:2022-08-22 11:09:0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叶克飞

  如何成为一个好演员?

  有人给出这样两个答案——

  一个是“无论如何,演戏基本上需要的是感情……一个人十分聪明,但如果毫无感情,他就可以表现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一个人情感丰富,但如果没有智力,他结果就是一个与人无害的白痴。但是,如果智力与感情获得理想的调和,那样就产生了最好的演员。”

  另一个是“你单是热爱戏剧还不够,你还需要热爱和相信你自己。”

  《卓别林自传》[英] 查理·卓别林 著 叶冬心 译 译林出版社

  这两个答案足够“权威”,因为它们出自卓别林笔下。这个以破礼帽、小胡子、肥裤腿、大头鞋,外加一根拐杖为搭配的男人,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巨匠。

  卓别林在自传中写道:“要使群众受到感动,获得快乐;要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的种种悲欢离合;要描绘那种对失去了爱的恐惧;要同情那些无端受害的人;要满怀希望,本着和平与友爱的精神,去弥补那受到损坏的部分。”

  读叶冬心翻译的《卓别林自传》是多年前的事情,学校图书馆里提供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译本。今年,译林出版社再版此译本。

  叶冬心在翻译此书时曾自述:“本书据英国博利·黑德出版公司一九六四年版本译出。从内容看来,自传是作者一九五三年移居瑞士韦维后所写,完稿不早于一九五七年。其后作者虽曾于一九五七年拍摄《一个国王在纽约》,一九六六年拍摄《香港女伯爵》,但是,在一九七七年去世前,他一生的艺术活动主要已概述于这本自传中。”

  卓别林生于1889年,去世于1977年。撰写自传时,他已60多岁,回顾自己的人生,剖白从影心境,展示自己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记录自己在伦敦南区贫苦的童年、初次登台的经历、为争取拍摄自主权而付出的努力、失败的婚姻、从好莱坞的逃离等。也正是在这部回忆录中,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许多细节与轨迹。

  卓别林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演员家庭,父母均是英国马戏团中的知名喜剧演员,但因为年老而被迫离开舞台。二人早早离异,父亲在年仅37岁时就因酗酒过量而去世,母亲则长期遭受精神疾病折磨。卓别林5岁那年离家出走,跟随马戏团去巡游,表演木屐舞。只不过,等待他的不是想吃的蛋挞和每周3.6英镑的酬劳,而是饥肠辘辘和动辄打到身上的木头棍子。几个月后,他偷偷逃走,靠搬运蔬菜谋生,睡在驴子脚下,以生萝卜和烂苹果为食。

  后来,卓别林参与了卡诺剧团《福尔摩斯》一剧的巡回演出,并成为舞台明星。随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期间,被基思顿电影公司雇佣。在第二部电影短剧《威尼斯儿童赛车》中,他创造了极负盛名、深受喜爱的“流浪汉”形象。

  很快,他开始自导自演。1919年,他与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碧克馥、D.W.格里菲斯,一同创立联美电影公司,发行大师级作品《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卓别林的事业陷入低谷,他本人一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1952年,他迁居至欧洲,直至1977年去世。

  卓别林的人生当然是传奇,这个身材矮小、出身底层的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迈着标志性的鸭子步,从英国的小剧场走向美国好莱坞。悲惨童年并未让他屈服,他始终坚守精神的高贵。

  值得一提的是卓别林的母亲。尽管生活困顿,但她仍然对卓别林严格要求,不允许他沾染市井恶习,注重礼仪。在精神状态好时会为卓别林读《新约》,给孩子的幼小心灵带来光明——那些后来打动世人的光明。

  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困顿却有梦想,正是他童年经历的写照。因为梦想,卓别林始终坚持。他对电影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拒绝守旧,不惜为此一次次与电影公司交涉,最终实现目的。

  再伟大的人物,也需要面对时代的变局。作为默片时代的大神,卓别林演艺生涯的最后阶段,适逢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

  1926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剑侠唐璜》在美国上映,默片开始走入历史。卓别林对有声电影报以强烈不满,他认为:“拍摄现场有几个人戴着耳机坐在那儿,打扮得像是来自火星的战士;在演员的上方悬挂着几只话筒,犹如钓鱼的鱼钩一般。这种景象是如此的复杂而又令人沮丧。在这堆垃圾的包围中,谁还能有创造力?”尽管他此后拍摄的《马戏团》《城市之光》等默片仍然好评如潮,却也被新世代们诟病。

  当然,卓别林并没有故步自封,1940年,他放弃了对默片的坚持,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1952年,卓别林的第三部有声电影《舞台春秋》在英国上映。尽管此后他还拍过两部电影,但人们仍将《舞台春秋》视为他最后的致意和舞台生涯的谢幕作。在这部自传体电影中,卓别林饰演一个小丑演员,展示自己早年的风光与晚年的狼狈。

  影片中,小丑突然心脏病发作,但拒绝了工作人员的就医要求,让人将他抬到舞台上,进行舞台与人生的最后谢幕。他被卡在大鼓里,笑着对观众说:“我还想继续演下去,但是……我卡住了。”观众哄堂大笑,而他就此离去,只留下那句话:“让观众笑,是很开心的事。”

  对卓别林来说,这正是一生的写照。曾经辉煌,直至“过气”。他面临着人生的低谷,还有政治上的打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让观众笑的努力。与此同时,他还说过:“我一直喜欢在雨中行走,那样没人能看到我的眼泪。”

  正如书中所写:“说实在话,盛名不能是凭盗窃据有的;只有为人类造福而享有的盛名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是历久不衰的。您的演技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您演出时潇洒自如,率真随性,不受教条束缚,但又非全凭机灵,这是由于您自己从前有过那些苦难、快乐、希望与失望;许多人都理解这一切,因为他们也曾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需要获得同情,经常希望得到安慰,在笑中暂时忘了痛苦,而这种笑也并非是要治愈人的创伤,它只是要给人一些慰藉。”

上一篇: 黄宝成“挥墨漫吟”诗词

下一篇:今天,我们怎么读经典?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