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繁荣生态文学,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六五环境日前夕,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发动更多作家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好声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思想基础、凝聚奋进力量。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就为生态文学蓬勃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生态文学的踊跃书写也有力传播着生态文明理念。这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学创作的双向互动,进一步鼓舞人心、激励士气,增强人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打开了文学书写的新视野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为生态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生态文学创作空前活跃。何建明《那山,那水》、梁衡《树梢上的中国》、刘醒龙《上上长江》、叶梅《福道》、沈念《大湖消息》、李青松《北京的山》等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绿色发展,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呈现人与自然的新关系,以文学方式生动诠释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观念,是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反映到文学上必然打开作家书写的新视野新空间。这些年来,生态文学创作的题材体裁越来越丰富,彰显鲜活的时代气息。在题材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外延不断扩大,作家们的关注角度也在发生改变,认识不断深化,原来更多关注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现在开始关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领域,全景式展示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和成就。在体裁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各擅胜场。来自生态环保一线的鲜活故事,描绘丰饶自然的隽永美文,对当下生活方式的理性观照等,共同构筑当下生态文学的生动样貌。生态文学作家队伍也不断扩大,除了原本以生态写作见长的作家,传统文学名家也加入进来,来自生态环保系统的作家亦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体现出对生态文学的参与热情和自觉意识。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作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为作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我们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中国生态文学论坛,搭建生态文学交流平台;聘请知名作家担任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为生态环保工作建言献策;组织作家深入生态环境保护一线调研采风;开展生态文学征文活动,编辑出版《大地文心》系列作品集,等等。通过这些举措,为生态文学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鼓励更多作家积极投身生态文学创作。
进入火热现场,挖掘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从水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到全球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对许多作家来说都是新的领域,因而提出了一个作家怎么进入和文学怎么书写的问题。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态文学创作也要扎根实践。作家对生态领域的了解认识需要时间,需要深入观察体验,更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家要进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火热现场,记录生态文明建设光辉历程,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进展和成效,充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实践案例,书写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故事。从塞罕坝林场的植树造林、防风防沙,到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再到重点城市这10年来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的成效……中国人民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付出的艰辛努力,取得的丰硕成果,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境界,是生态文学需要用力书写和展现的。
文学重在讲好人的故事。生态文学不只要关注自然之美,也要将文学视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紧密联系,从更多维度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之美、生命共同体之美,反映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和当下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进程相互关联。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更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写出现实分量和当代意义,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反映时代变迁。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和讴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通过书写感人故事,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
融入新的传播格局,展现生态文学的更大作为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也促进人们思想、认识、行为的转变。如今,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文学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动员全社会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量方面,具有独到优势。生态文学应当以文立心,让绿色低碳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引导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更好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需要生态文学创作自觉对接当代审美旨趣。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等博物书写受到读者欢迎。这类作品融科学知识、生态理念、美学情趣于一体,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在网上引发关注和讨论。生态文学创作正以生动多样的形式走近当代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与此同时,也期待生态文学作品向多种艺术形式转化,推出有声读物、影视、话剧、动漫等衍生产品,进一步扩大生态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更好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需要生态文学主动融入当代传播格局。用文学形式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是摆在生态文学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当代中国在保护自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也展现出自觉的责任担当。今天的生态文学理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同时关注和书写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向国际社会展示生态文明的中国形象,展现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多种对外交流平台和传播渠道,加强生态文学国际交流,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生态文学作品。
随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绿色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期待更多文艺创作者行走绿色大地,深耕生态文学,为繁荣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大的文学力量。
(作者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