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出版

书市 爱书人的朝圣之旅

时间:2023-09-13 11:04:2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海辰

  作为北京市民的老朋友,地坛书市于上周重启,将持续至本月18日。书市,历来是参与度很高的群众性文化盛事。这场爱书人对书籍的朝圣之旅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如今更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2023北京春季书市,参展书品种创历年最高。

  历史上的凸版印刷体,古腾堡印刷体使用这些字母用于排版印刷。

  古腾堡的第一台印刷机。

  很多国家为古腾堡发行了纪念邮票。

售书于市始于两汉

  书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丰富的图书,以销售为主而举办的集市,是不少国家采用的一种宣传和推销图书的方式。

  在我国春秋时期以前,书籍少且重,被当作国宝由少数统治阶级所有,由专门掌管著作、档案和图书的官吏负责。书籍严格限制流通,普通百姓无法触及。春秋以后,“士”阶层出现,他们要求打破知识垄断,于是书籍就扩大到了这一群体。后来,私学兴起,流入民间的书籍逐渐增加。

  到了秦代,秦始皇通过禁书法令控制人们的思想,私人不能藏书,更不允许生产。禁止藏书的法令直到汉惠帝时才得以取消,但多数书籍仍被少数特权阶层掌握,普通百姓望尘莫及。汉武帝发出了我国历史上首个书籍征集令,并专门设立收藏图书的馆舍机构和专职抄写书籍的官员,经过广泛征集,内府藏书日渐增多。

  因为皇家藏书属于“秘书”,不能随意示人,而私人藏书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读书人的需求,因此书籍的买卖流通应运而生。西汉哲学家扬雄在其所著的《扬子法言》一书中,曾提到“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他认为“爱好书而不按照孔子的教导去学,那就不是读书,而是开书肆”。这是关于书肆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西汉时已建立书市。《后汉书》中则明确把当时洛阳已出现的图书买卖场所称为“书肆”,此名称一直沿用多年。

  书肆,是集中流通售卖书籍的场所。根据现有记载,我国最早的书肆出现在西汉后期的长安(今陕西西安)。据《艺文类聚》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议论树下,侃侃阉阎。”当时,宰相王莽为了网罗天下人才,在长安扩建了太学规模,专门建造了“博士舍三十区”,据称可容纳万人。由于当时印刷术尚未出现,学生们的书籍大多依靠抄写的方式获取,为了能阅读到更多书籍,交换及买卖成了必不可少的方式。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长安太学在其附近专门设立了市,称为“会市”。由于它坐落在槐树林中,所以又被称为“槐市”。《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当时,每逢初一、十五,学生多会聚于此地,相互买卖书籍。这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书市。可惜在战乱中太学解散,“槐市”也随之消失。

  但图书市场并未就此消失,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以书肆、书林、经籍铺等名称一直活跃在百姓生活中。书肆既销售又刻印书籍,采取敞开售书方式,允许自由阅览。由于官府藏书不能轻易示人,书肆对很多寒门学子有着重要意义。东汉哲学家王充就是这样一位从书肆里学得满腹经纶的贫寒学子。据《后汉书》记载,王充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所以他经常游走于洛阳的书肆,翻阅那里所卖的书籍,加上他是个博闻强记的人,凭借过目不忘的本领,硬是把看过的诸子百家著作融会贯通,终成大家。可见,书肆是当时绝大多数中下层文士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书市的发展

  汉代后,在我国历朝历代史书中都有书肆的记载。作为民间图书买卖的场所,书肆的发展也成为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唐宋时期,四川、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都设有书肆,市集上,诗文类书籍占绝大多数,包括收买诗人的诗卷、拓印金石铭文等。

  但受到书籍材料、出版印刷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古代图书流通多以互换、出借为主,并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书市。直至明朝,图书市场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大小书肆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北京地区、东南吴越地带等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书市中心。这些地区或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或交通发达,或刻书业发达,因此书源充足,各地书商前来贩卖图书,极易形成大规模的书市中心。比如始于唐末,盛于宋、元、明三朝,衰于清代的福建建阳书市,在元朝时刻书业已负盛名,发展到明朝,书市之盛全国皆知。建阳的书肆主要集中在崇化、麻沙镇两地,当地居民“多以刀为锄,以版为田”,以刻板印书为业,麻沙镇是北宋最大的刻书中心。当时的图书种类繁多,囊括儒家经典、诸子史籍、农桑居书、唱本尺牍、小说演义等,所刻印的图书被统称为“建本”,坊刻的图书数量居全国之首。

  为了招揽顾客,很多书肆随着市场变化还会设立流动书市。在杭州,有科举书市、花朝节书市以及岳庙书市。每当科举考试举办时,各地考生聚集,他们对书籍有“刚需”,书贾便趁机临时搭棚售书,形成火爆的书市。待考试结束,书市也随之迁往别处。花朝节书市与岳庙书市也都是在人流集中的一段时间临时设立的。

  当然,能留住回头客的还得靠涉猎广博、内容丰富的书籍。书市上,除了有政府法令和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外,只要是销路广的无一不有。比如,为迎合科举考生需求,书市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儒家经典及相关书籍。另外,医书药典、农桑生产、星象占卜、佛道藏经等也遍及大小书肆,还有琳琅满目的文学书籍,如《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三国志演义》等。

  清代的北京,有三处知名的书市街:一是在慈仁寺,常年有书摊,为了吸引购书者,商贩将一些古旧书籍及杂志在门前摆放,供文人墨客浏览挑选;二是隆福寺书市街,每遇庙会期间,一些商贩就在庙会上设摊,形成书市;三是琉璃厂,从东到西有两里多长。琉璃厂形成书市的时间约在清康熙年间,当时尚未成为书市,只是有了一些旧书店。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纂修需要大量底本,出于考证典故的需要,那些四库馆臣就会到琉璃厂来搜集相关古籍。如此大量的需求,使得各种古籍集中汇聚于此,琉璃厂也渐渐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古旧书集散地。据《鲁迅日记》记述,鲁迅在北京生活的10多年中,去过琉璃厂480多次,总计购买3000多册所需书籍。

  在北京,举办书市是一项传统。1957年11月1日至10日,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新华书店北京分店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10天书市,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书市,主办方准备了中外书籍、刊物、画册等达2.5万种,茅盾等19位知名人士参加了书市售书活动。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连续举办多年,直至2002年,书市移至地坛公园、朝阳公园等,但不管举办地在哪里,书市早已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不论春秋还是寒冬,书市里总是人山人海。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每年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书市。不仅如此,国内规模最大的“全国书市”自1980年由新华书店总店联合北京市新华书店在北京首创后,至今已举办了31届。从第18届开始,“全国书市”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从最初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走向融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行业研讨、阅读推广为一体的文化盛事。

欧洲最大书市

  国外最早的书市出现在德国法兰克福,历经百年,最初的书籍集市已经发展成如今世界最大的图书博览会。

  12世纪至13世纪,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已普遍发展。不管是东方的舶来品,还是有特色的手工业产品,都集中在集市进行,然后通过商人买卖再扩散到欧洲各地,这既满足了各个城市中上层阶级对奢侈品的需求,也是对百姓基本生活资料的补充。当时,布鲁日、科伦、法兰克福、里昂等地都以大型集市闻名。

  集市是商品的集散地,同时也是构成中世纪城市的重要元素。很多城市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集市,如年市、周市以及每天的集市。其中,年市最为盛大,开放的时间和地点一般是固定的,每年只举行一次,最多也不会超过两次,地点一般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各地的商品汇集。集市将欧洲各地的商业联系起来,促进了商业复兴,如12世纪至13世纪的法国香槟大集市和中世纪后期的法兰克福大集市都盛极一时。

  中世纪末期,法兰克福已经发展为“欧洲最重要的国际性市场之一”,而大集市中的抄本交易就成了日后法兰克福书市的起源。

  继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大约400年后,1439年,德国金属匠古腾堡在家乡美因茨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古腾堡的突破在于开发了一种创造单个字符或字母的方法,利用金属铸造技术生产出可以排列和重新安排的单个字符,并形成单词和句子,该技术被称为印刷史上的一大创举。古腾堡还开发了一种印刷机,可以对字体施加均匀的压力,确保印刷的文字清晰可读。而在此之前,书籍的生产依靠人工手抄,费时费力且昂贵,古腾堡的发明取代了手稿贸易,使书籍和其他印刷品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扩大了思想的传播范围,同时也为之后欧洲的文化知识和经济格局带来重大转变。

  正是铅活字印刷术在美因茨的兴起,让法兰克福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陆路和水路交通都很便利,随着书籍印刷日渐成规模,法兰克福大集市成为各国书商和印刷商频繁光顾的去处。1485年,法兰克福书市正式出现。此后,几乎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五天。每到开幕之日,大量书籍印刷商和贸易商蜂拥而至,给法兰克福大集市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刺激了书市交易进一步发展。到16世纪中叶,法兰克福成为欧洲印刷出版业的“龙头老大”,不仅是本国书籍,英、法等国的书籍借助此地也迅速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有学者因此感慨:法兰克福的位置和它闻名于世的集市,使它在拉丁文献时代不用费劲就穿越语言边界,迅速成为文献方面的世界市场。到16世纪末,法兰克福书市已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书籍贸易中心和欧洲最大的书籍市场”,影响力达到顶峰。据统计,在1596年春季书市上,除了各书店业已存放的书籍外,新进书籍达到52种,近2400册。

  17世纪初,英国王室专门向一些书商授权,任命他们担任“国王的印刷商”,允许其合法参与法兰克福书市,以促进英国书籍参展。参展的书商们精心准备,带去了哲学、医学、神学和辩论等书籍,他们不仅在书市中为英国书籍做广告,甚至还编排出属于自己版本的书市书籍目录。还有一些英国文人学者也借助法兰克福书市平台,直接与书商建立联系,授权将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印刷出版。英国著名医生、实验生理学创始人威廉·哈维就曾通过推介结识了一名书商,1628年将自己的《心血运动论》医学手稿邮寄至德国,由其印刷后在法兰克福书市首发,迅速传播到法、荷等国,并被多国书商翻印。

  直到17世纪末,宗教改革后的政治和文化动荡对德国商业影响越来越大,法兰克福的地位最终被莱比锡书市所取代。直到两个世纪后,法兰克福书市才再度复兴——1949年9月18日至23日,205家德国参展商齐聚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参加二战后的第一场图书展。仅过了4年,外国参展商就占了大多数。此后每年10月,法兰克福书展都会如期举办,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盛会,也是全世界文化的风向标,仅去年就有95个国家的4000多个参展商参展,被称为图书业“奥林匹克”,因为在这里,书籍有可能实现从一个语种到多语种的裂变。罗琳和她的著作《哈利·波特》就是如此,第一部在英国出版后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第二部发行后被带到了法兰克福书展,通过宣传,逐渐在英语国家范围内得到出版界的关注;而第三部就形成了一股全世界范围的追捧风潮。

世界博览

116岁“阿兹巴基亚墙”旧书市

  埃及首都开罗阿塔巴广场附近有一座名为阿兹巴基亚的花园,旁边是“阿兹巴基亚墙”旧书市。书市始建于1907年,业界称它是中东地区历史最悠久、埃及最大的旧书市场。

  这里摊位林立,书店毗邻,挤满3条数十米长的窄巷两侧,犹如图书的王国。所售书籍基本都是二手阿拉伯语原版,年代久远。书的种类琳琅满目,政治、哲学、经济、文化、体育、生活等应有尽有。当地人称“阿兹巴基亚墙”书市是“爱书人的天堂,穷人和富人共同的文化圣地”。

  “阿兹巴基亚墙”旧书市最初因阿兹巴基亚花园围墙得名。19世纪,这里是开罗最繁华的街区,咖啡馆、歌剧院和豪华餐厅众多,社会名流云集,其中星罗棋布的咖啡馆成为知识分子激荡思想、启发灵感的地方。书商们把图书摆放在阿兹巴基亚花园的围墙上,引起人们注意并购买,遂逐渐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图书市场。自建立伊始,“阿兹巴基亚墙”旧书市便如磁铁般吸引着埃及民众前来寻书、购书,包括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在内的许多埃及作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塞纳河露天书市。

开了400多年的露天书市

  在法国巴黎塞纳河两侧石栏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旧书摊,它们起源于16世纪,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但这些旧书摊的架构没有太大变化,全部都是由尺寸统一的绿色铁皮箱组成,箱体被直接固定在河堤护墙上,沿河长达近4公里。书商营业时就打开铁皮箱,将里面的各种旧书籍全部朝外,以方便读者翻阅。如果突遇降雨,他们就顺势将铁皮箱合上,然后上锁即可。

  16世纪时,一些商贩经常沿着塞纳河边的矮墙游走,贩卖画像和古籍。后来,这些商贩卖的书越来越多,塞纳河畔的书市因此而形成。为了不影响市容,巴黎政府19世纪末出台规定,设立定点旧书摊,并实施特许经营,禁止出售新书。同时规定,一个旧书摊位由四个书箱构成,其中最多只有一个准许出售旅游纪念品,其余三个必须用于售卖古书籍;旧书摊无须缴纳租金和使用费,但每周至少须营业三天,除非遭遇恶劣天气。

  时至今日,塞纳河岸的旧书摊也只有240家,基本保持原来的风貌。人们在旧书摊上淘奇书异本、版画、杂志,还有半个世纪以前的硬币、明信片和邮票等,不少学者、研究员和收藏家也常常涉足其间,寻找他们需要的宝贝。(林立)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IC Photo

  【责任编辑:刘勉】

上一篇:警察题材的新生面

下一篇:一卷在手,读懂万年中国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