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在制作绒花。 余 萍摄
每天早晨9点,25岁的李璐都会准时来到位于南京城南的甘家大院民俗博物馆,这里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最重要的传习、展示基地——赵树宪非遗工作室,李璐是其中的一名绒花艺人。在赵树宪工作室,和李璐一样的“90后”绒花艺人还有多位。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已成为非遗绒花技艺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最近火爆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秦岚扮演的富察皇后所戴的绒花火了一把,这个形似“多肉植物”的美丽饰品刷爆了朋友圈。这并不是绒花第一次出现在热播影视剧中。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中,剧中人物“素锦”也佩戴过南京绒花头饰。
南京有朵美丽的花,她就是绒花。绒花色彩艳丽,造型时尚,“圈粉”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汉服爱好者。但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绒花其实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距今的历史已接近千年。
绒花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如意”,相传起源于唐代。唐诗宋词中常出现“宫花”一词。元稹《古行宫》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中的“宫花”据考证就是绒花和绢花的合称。
绒花技艺发轫于唐代,经宋元到明清,发展到其高峰期。明代时,南京绒花有了专门的作坊,形成产业规模;清代,南京绒花作为贡品,由官府下辖“七作二房”中的“花作”生产,三山街附近的花市大街云集大量的绒花作坊。
赵树宪并不否认,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绒花也曾陷入困境,一度式微,后继乏人。但最近几年来,绒花技艺却迎来转机,得到充分发展,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赵树宪带领着团队内的年轻人,用时尚的理念传承和发展这门古老技艺。
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下的绒花艺人,除了赵树宪,基本上都是女孩子,且多为“90后”。“我25岁,庄珊珊22岁,刘雯婕才19岁!”李璐笑说,自己的“绒花小伙伴们”正好彼此相差三岁。
这并不奇怪,历史上绒花的拥趸就多为女孩子。南京素有“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佩戴绒花的民俗,旧时妇女和女孩子们会在发簪、发辫或两鬓戴色彩艳丽的绒花作为装饰。如今,喜欢绒花的依然是女孩子居多,特别是汉服爱好者,多姿多彩的绒花是她们钟爱的装饰。
来自徐州、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的李璐因为一次意外的邂逅爱上了绒花。“大三时,学校组织我们来甘家大院参观学习楹联,楹联没学会,我却爱上了赵老师手中的绒花。”李璐对绒花一见钟情,大学毕业后,她拜在了赵树宪门下,至今学艺已经有三年。
“绒花的主要原料是蚕丝、铜丝、松香油,使用剪子、镊子和木制搓板。”说起绒花的基本常识,李璐如数家珍,三年的学习,加上在南艺打下的艺术功底,已让她基本掌握了绒花的技能,能独立完成绒花作品。
和李璐相比,更年轻的刘雯婕和庄珊珊都是绒花初学者,学艺都才三个月,她们一个来自南京非遗学院,一个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都是在学校期间接触到绒花课程,爱上绒花艺术。别看学艺时间短,但她们操作起制作绒花的基本工序“勾条”时,同样有模有样,轻松熟练。
在赵树宪非遗工作室,这些“90后”绒花艺人们埋头忙碌着。时不时地有游客步入,近距离欣赏绒花技艺的各个工序。绒条是绒花艺术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庄珊珊熟练地将色丝捋齐,铺于铜丝之间,搓成长短、粗细不等的绒条,再经整理、翻绒成基本形。这是绒花制作的初始工序——勾条。
接下来,还有打尖、传粘等步骤,将基本形绒条连接、围卷、修剪,才能做成各种形状的绒花工艺品。工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繁琐复杂。李璐手头正在制作《延禧攻略》剧组订购的戛纳走秀用的绒花胸饰。她告诉记者,绒花技艺精益求精,“有时候一天都做不了一朵花。”
近些年来,赵树宪经常走进大中院校,开设绒花非遗技艺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绒花“粉丝”,也吸引了李璐这样的年轻人选择绒花作为自己的职业。“学这门手艺可以是零基础,最重要的是兴趣,如果你真正喜欢绒花,就可以来学。不过,我更希望年轻人来学,因为她们的艺术生命会更加持久,悟性也更高。”赵树宪说,“90后”绒花艺人的出现,为这门古老艺术增添了新鲜的活力和更多的创意。
传统非遗产品一定要融入当下生活,才能被人接受,才有延续下去的可能。在赵树宪和弟子们的创新努力下,当代绒花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头饰、胸饰、摆件的门类,不仅仅是花鸟鱼虫的形象,绒花可以制成耳环,可以做成框画,可以制成卡通人物,甚至可以成为书法的笔画,拼成精致的“中堂条幅”。
年轻人也为绒花技艺提供了更大胆的想法,在作品“荷塘月色”中,李璐就别出心裁地用滴胶表现荷塘里的水,里面活灵活现的游鱼是画出来的,这是传统绒花工艺中从未有过的表现手法。“我们90后能为绒花技艺做出创新尝试。”李璐自信地说。学艺三年,这位年轻的绒花艺人和伙伴们已获得了南京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银奖、2017长三角工艺美术新人新作大赛银奖等诸多奖项。
长期做绒花,坐的时间长了,对颈椎、腰椎、视力都会有影响。女孩子们会时不时地站起来走走,说说玩笑话,纾缓一下疲劳。在赵树宪非遗工作室采访时,记者感受到,愉快的气氛始终充盈在这十平方米的小屋内。这群“90”后的绒花艺人们欢乐而活泼,想法独特而富有创意,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她们手中被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传承延续不绝。
责任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