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当代人的“非遗”陶瓷微书

时间:2021-08-16 09:30:15 来源:搜狐新闻 作者:星辰

  微书汉赋

  远观如画,似那姑娘朦胧的夜影,婉约、脱尘,举步成诗;近看似谜,是唐歌宋赋,是山河壮诀,更是流淌于方寸瓷片间的悠悠五千年岁月。这是双面“伊人”陶瓷微书,将大千世界独揽于怀的鬼斧神工。曾经的历史文物已经蜕变为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微书,是我国传统书法的一种,最大的特点是字体微小,自良渚文化起便有之,此后历代都不乏传世的微书作品,多见于布、绢或纸张之上。然而,凡习此技必凭裸眼书写,心手合一,一笔一画清晰可辨,费时耗力之余,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古往今来能有所成者寥寥无几,堪为绝学。

  字比蚂蚁还小的陶瓷微书

  但在今天,微书却逃过了数千年岁月的绞杀,坐上时光机,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次,不再是布和纸,也不是任何易被岁月侵蚀的载体,而是与这个国度同样厚重的——陶瓷,china。

  年轻的心 岁月的魂

  用陶瓷赋予微书第二次春天的人叫王芝文,一位来自汕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

  “潮汕人有一句话叫做‘种田如绣花’,所以工夫细的大有人在,我的特别之处在于,古人只是在绢上、纸上写微书,而我将其运用到陶瓷上。”王芝文说道。

  而将微书应用到陶瓷上,则源于另一门传统技艺——鼻烟壶内画。当年,从美院毕业的王芝文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那时,王芝文就意识到,微画微书可以和鼻烟壶结合,自己何不将微书嫁接到瓷器上?微书写在瓷器上,不但留存更恒久,陶瓷作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微书在其上远观成画,近看却是史书诗赋,层层递进,韵味无穷。

  “粗略看去,瓷器上是古意盎然的一幅画,凑近了看,原来画面是由针尖大的字组成的,又会让人想到潮绣细腻之美。”由此,微书重生于陶瓷之上,成为了当代人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潮汕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提起王芝文,如当今的其他大家一般,往往离不开他的各种头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光环代表了一个人半生的成就,然而,抛开一切光环,能赋予古老艺术二次生命的,也就是一位甘与寂寞为伴的艺术家而已。其获得过“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作品,便是用七年时间,在一个箭筒上将整部《三国志》写下所完成的,其间的枯燥和寂寞,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就评价说:“能完成这样一件精美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少有、且难度相当大!”

  “每天晚上,一旦坐下来准备工作,我都会将手机关闭,然后燃一柱沉香,在轻烟的清香中将心中杂念一遍遍地滤掉,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之后,外面是否人声鼎沸,是否风吹雨打,我都无知无觉。直到朝日初升,工作告一段落,才感到整个身心都疲惫了。”

  由于微书是写在陶瓷上的,文字书写完成后,面临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烧制。万一最后的烧制环节出现问题,就功亏一篑了,这也意味着多年的心血转眼付诸东流。

  “想想当时烧制《三国志》的最后阶段,我到现在还有着难以言喻的深刻回忆。几天几夜的无眠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烧制出来,我才放下心中压了多日的大石头。”回首往事,王芝文不免感叹。

  《三国志》箭筒

  属于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代出土瓷器虽有更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当时却烧制不出写有微书的陶瓷作品,即便有,也早已在泥土中与日月同朽。因此,陶瓷微书可以说是属于当代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而源远流长,弥足珍贵。

  在挑选好精美的瓷器白胚之后,要依器型确定画面主题,画面景物虚实相济,部分甚至整体画面由微型书法构成。书写内容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可书写50多个繁体汉字。与传统书法不同之处在于,它须用特制毛笔和耐高温墨汁色料在瓷面上书写作画,再烧制而成。观赏者需借助放大镜细细浏览,才能观赏到那布局穿插出神入化、运笔结体一丝不苟的书法艺术。

  2015年5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展30多件展品,作为中国和加拿大文化交流年的内容之一,在多伦多中国文化中心展出。此外,由加拿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加拿大万石堂艺术画廊协办的《中国一绝——王芝文陶瓷微书作品展》,于4月24日至5月1日在中华文化中心展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兼世界文化部主任沈辰博士专门前往观赏,并希望王芝文能到皇家博物馆举办展览。

  其实,这并不是陶瓷微书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1990年,王芝文的首件微书艺术瓷品,14英寸箭筒《古文选》便早已在新加坡展出,并引起了轰动,其作品也被当地收藏家重金购藏。

  如今的陶瓷微书,已经成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多地走向了世界。前年的巴黎,去年的伦敦和曼谷,今年的美国和加拿大,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频频出国参展,成为潮汕文化不可多得的独特名片,更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沉淀下的书法、绘画、诗词、古文以及陶瓷艺术的厚重名片。

  烟花易冷 留下期许

  对于一门艺术来说,传承,是其不朽的根基。

  让陶瓷微书这门年轻的艺术稍显尴尬的是,虽然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至今还没有专门培养、传承微书艺术的机构或民间团体、协会,真正蜚声海内外的,也仅王芝文一人的作品而已。

  须知道,烟花易冷。

  王芝文认为做好陶瓷微书需要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书法功底、美术基础、古文学功底、陶瓷知识以及自己研发笔墨工具七大要素。然而,太高的要求造就了如今的“孤芳自赏”,有的学生跟了他七年,最后无法出师,只能选择放弃。万物终须开枝才能散叶,中国多少传统技艺的失传,便乃因传承人的缺乏以致越走越窄。让王芝文感到欣慰的是,他自己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以后或许会走上此道。

  好在,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已然逐渐兴起,陶瓷微书也是其中具有足够收藏价值的一员,人们有理由相信,陶瓷微书绝不仅仅是一时灿烂的烟花,它的未来,值得更多的期待。

  酸枝座屏《金刚经·坛经》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石雕大师刘能风的非遗传承

下一篇:高亢苍凉的北川羌笛声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