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河南省曲剧

时间:2022-01-12 13:54:24 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作者:星辰

  曲剧亦称“高台曲”,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曲剧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

  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种。

  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调、怒阳调、老阳调等十几种唱法,诗篇有硬诗篇与软诗篇两种唱法。这是曲剧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

  曲剧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高跷曲一般有五个角色:老婆(老旦)、媳妇(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丑)。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种主要形式。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四十八板再进行正式演唱。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到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曲剧.jpg

  曲剧的题材一般多为民间故事、家庭生活及男女恋情,擅演悲剧和小喜剧,唱、白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富于生活情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批代表剧目,包括《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小观灯》《打灶君》《李豁子离婚》《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寇准背靴》《下乡》《赶脚》《游乡》等,著名演员有张新芳、王秀玲、高桂枝、海连池、马骐等。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除河南外,还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它至今创演不辍,因自然风趣、贴近生活而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曲剧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是:刘娜

上一篇:山东省胶州市茂腔

下一篇:青海西宁:“非遗”回归市井 老街年味将浓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