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为青年走进戏曲大观园“导航”——读《戏台上的中国》有感

时间:2022-07-19 15:35: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平

  读大象出版社刚刚面世的新书《戏台上的中国》(廖奔、廖琳达著),非常喜欢,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慨。

  常常听人说,现在的青年人不喜欢看戏曲。在我看来,这样说不免有些简单。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看法,但几次亲身经历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一次是去北京大学看北京京剧院演出的京剧《梅兰芳》,一次是去北京师范大学看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昆曲《牡丹亭》,学生们看后的反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京剧《梅兰芳》演出时,没有学生中途退场,戏演完后没有特意组织观众座谈交流,但很多学生迟迟没有离去,而是走到台前与演员进行交流,这让我强烈感受到,青年学生非常渴望了解戏曲和了解看戏之外的更多知识。

  看昆曲《牡丹亭》那天晚上,我记得演出的是《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五六个精彩的折子戏片段,时间大约有两个小时。在演出后举行的交流座谈中,有1/3的学生留了下来与主创人员进行交流。有人谈观剧的感受,有人谈演员的表演,也有很多人提出有关昆曲的各种问题,白先勇先生都耐心地做了解答。还有一次,我在某大学讲戏剧欣赏课,我突发奇想安排学生看了一部京剧《宰相刘罗锅》。开始我还担心学生看不懂,所以先简单讲了一些戏曲与话剧在表演上的不同特点。但出乎意料地是,学生们居然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我请他们把自己的观感简单地写下来,90%的学生写了“喜欢”,10%的学生说“看懂了”,但“不喜欢”。

  在我看来,一些青年学生不去看戏曲,不见得是“不喜欢”,而是“担心看不懂”。也就是说,多数青年人还不知道如何去欣赏戏曲。这也是戏曲艺术从业者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引导青年人走近戏曲?而这也是我读完《戏台上的中国》后异常兴奋的原因。

  《戏台上的中国》可谓是普及中国戏曲知识的“小百科全书”,也是引领青年人进入戏曲大观园的一幅“导航图”。从书中所列的章节“唱戏”“戏史”“演戏”“看戏”“戏班”“戏子”“戏台”“写戏”,以及重要剧目《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内容的介绍,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本书作者是研究中国戏曲的知名学者,非常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传播过程和民众接受戏曲的现实,因此,书中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戏曲发展的历史和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与故事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增加该书的可读性。书中,作者带领读者从戏曲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艺术,到舞台演出、戏曲故事、演员的生活、表演技巧、戏曲服装道具以及戏曲发展的文化背景、世界传播、域外影响、艺术价值、生存现状等,细致解读了戏曲对人民生活的深入影响、面临的生存困境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讲解细致入微,耐读耐看。

  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戏曲发展历史。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为什么戏剧(戏曲)文化显得那么重要?书中的《引子》开宗明义点“题”——“中国人有一个癖好:看戏”“从古到今,从南方到北方,从山林到旷野,从乡村到城市,从普通百姓到文人墨客,从达官贵人到宫廷皇族,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精英名士、芸芸众生,大多都好这一口儿”。中国人为什么爱看戏?因为“戏曲蕴含中国人的性格基因和文化血脉”;中国人从“戏台”上“获取娱乐渴望、精神追求和知识见解”,因而,“中华文脉在戏台上延伸”。还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爱看戏,主要是因为那时的大多数民众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不识字。他们读不了书,只能通过看戏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故事,辨别历史上的善、恶、美、丑、忠、奸。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通过很多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而得以有效地传承。

  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凸显趣味性。书中介绍了大量有关戏曲创作与演出的知识,包括如何写戏,如何演戏等。在介绍唱腔、动作、服装、道具等特点的同时,还讲解了它们在戏中的重要作用,为观众欣赏戏曲演出扫清一些理解上的障碍。比如,表演方面的“写意性”,这是戏曲舞台表演突出的艺术特点,与写实的话剧艺术是不同的。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从此地到彼地,在舞台转个圈儿就“到”了,或是口中念念有词,说着说着就“到”了。行军打仗,台上只有四个或八个“兵士”(龙套),就代表了“千军万马”。真可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哭和笑的表演也是比较夸张的,跟现实生活中的“哭”和“笑”不同,跟写实风格的话剧表演也不同。

  以图带文增加可读性。为帮助读者更快地、准确地理解戏曲的内容,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五六百幅珍贵的戏曲图片,包括演员剧照、戏台景观、服装样式、道具、脸谱以及有关戏曲的年画、绘画、雕刻、戏单等,增加了该书的形象感。

  中国戏曲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东方艺术的结晶,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人来奉献力量。白先勇先生带了一个好头,在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出古老戏曲走进新时代的一条新路。《戏台上的中国》从戏曲欣赏方面为戏曲的普及与发展助力,加之多年来广大戏曲艺术家积极参与的“送戏进校园”行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何愁戏曲不能发扬光大。

上一篇:湖南挖掘传统工艺当代价值:匠心推“潮牌”销售上“云端”

下一篇:河北:文旅携手向前 逐梦“诗与远方”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