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邀市民共享运河保护利用成果
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在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拉开帷幕,现场展示的运河文创产品吸引不少参会者驻足。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本报记者 李祺瑶
昨晚,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在大运河畔开幕。文化节以“游运河,行大运”为主题,整合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资源,围绕“千年运河”“缤纷运河”“活力运河”三大板块推出系列线上线下活动,邀市民共享运河保护利用成果。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亮相
文化节开幕式上,一系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集中亮相。
大运河考古再获新发现。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2021年以来,市文物局组织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2项,发掘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及其周边的考古新发现。考古廓清了路县故城南城门的形制和保存状况;路县故城城郊遗址东汉水井中发现的木、竹简牍及植物考古发现的水稻,在北京地区均属于首次。
近一年来,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实施各类文物保护工程126项。其中万寿寺东路考古新发现建筑遗存,进行了保护和环境整治。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在前期文物腾退、村庄搬迁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环境整治、修缮保护、资源数字化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将于今年10月左右正式开放。市文物局还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开展了大运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监测数据收集工作,在大运河遗产段设置89处监测点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等开展数据收集和巡视检查;开展了北京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工作,全面摸清了88座具有交通功能的古桥,厘清了空间分布规律及保存状况。
一批博物馆点亮大运河文化带。截至7月底,大运河沿线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5家,2021年以来新增备案博物馆10家。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定名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今年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向公众开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顺利完成,正在开展二期绿化工程;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3年6月完工,2024年实现开馆。
运河沿线各区亮出文化名片
为了让市民享受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成果,本次文化节联动“大戏看北京”“会馆有戏”等市级文化名片,在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各区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东城区将举办大戏东望·2022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以“全城有戏”为主题推出戏剧在会馆、戏剧在胡同、戏剧在景区、戏剧在校园、戏剧在商圈等活动;昌平区将开展“运河源 白浮韵”昌平运河文化主题活动,以灯组造型和小型演出为主,辅以夜游赏景、非遗产品展销、网红打卡、民俗再现等内容,展现白浮泉悠久历史和北京段运河源头文化内涵。
文化节还推出各类线上线下运河文化惠民消费主题活动。市文旅局围绕“美好生活”主题推出10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通州区举办大运河缤纷旅游季系列活动,联合社会力量定制大运河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并联合北京环球度假区推出消费券,推动大运河的文化旅游发展。
科技赋能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
运河文化与数字科技相融合,为大运河文化遗产赋能。
在开幕式上,“运河十二时辰”VR(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展,邀观众沉浸式体验不同时间段中北运河自然、人文景观光影变化及运河城市风貌;一场虚拟互动全息文艺演出,将运河古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搭配虚拟人物诗朗诵,共同诠释古今同辉的运河文化。本次文化节深挖运河文化内涵,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载体,通过VR互动体验展、虚拟人互动全息文艺演出等形式,讲述中国大运河故事。
文化节期间,一系列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活动将举办。国际运河文化高峰论坛在通州区举办,邀请国内外文化学者、专家在北运河畔进行运河文化学术交流;朝阳区将举办高碑店“新发展格局下运河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动力”论坛,邀请市区及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共议运河文化发展新动能。此外,各区还将举办“千年运河 畅想世界”系列历史文化展览,展现大运河北京段的研究成果、历史脉络和对北京发展的贡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