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苗族织锦:在探索中发现生命力

时间:2022-08-15 10:14: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子涵

  织机踩板不时发出“噔、噔”的响声,彩色的综线被踏板交替牵动,逐渐织成细密繁复的图案……这是贵州大山深处的一项古老技艺——苗族织锦。

  甘小芝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传承苗族织锦技艺,还带动当地妇女致富,并通过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苗族织锦。

  过去,几乎每户苗家都有织锦机,每个苗家女儿都要由母亲教授织锦技艺,陪嫁物中也会有自己亲手织造的背带、裙子等。甘小芝自8岁开始学习织锦,10多岁就能自己完成种棉、纺线、排线、上机、刺绣等整套织锦流程。对于那时的她而言,织锦技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七彩的织线编织出的不仅是日常物品,也是亲切的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苗族织锦在由大机器、流水线生产的布料面前显得“费时费力”,许多苗族年轻人也进城学习、务工。随着老一辈织锦人老去,苗族织锦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甘小芝感到痛心,她不忍心苗族织锦就此失传,“织锦技艺传到这一辈,如果我们不能把它发扬光大,很可能以后苗族孩子都不知道这项技艺了。”

  于是,甘小芝在2012年注册成立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不仅生产、加工和销售苗族刺绣织锦工艺品,还积极培养传承人。然而,创业并不容易。甘小芝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打开传统工艺品市场。她频繁参加设计展,留心观察生活,寻找把传统织锦与时尚潮流相结合的灵感。甘小芝发现,很多大牌丝巾会借鉴民族传统纹样和图案,这给了她启发。以前,苗族织锦制成品一般就用在裙装、围腰、背带上,范围比较局限。甘小芝将织锦融入围巾、包、丝巾等时尚单品设计中,还将其推广到抱枕等家居用品上。“现在我们每年都能接到很多订单,主要是旅游纪念品和高级定制产品。”甘小芝说,“传统工艺一定要与市场结合,才能有生命力和发展活力;从事一门手艺有收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

  打开市场的同时,甘小芝也着力培养传承人。织锦技艺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工序复杂、费时费力,需要制作者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较高的纺织技艺、审美水平。因为织锦无法预先绘制底图,牵线时哪怕只牵错一根,整块布料就废掉了,因此制作者一开始就要胸有成竹。这也决定了初学者身边时刻需要有人指导。

  甘小芝成立苗族织锦传习基地,采取开班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并让学员到厂房里体验、学习,由此培养出不少织娘、绣娘。这也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据悉,甘小芝的公司平均每年吸纳就业约200人。

  “苗族织锦技艺越是探索,越觉得它有生命力。在传承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收获了更多价值。”甘小芝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苗族织锦走出大山,走出一条创新与传承并进的路。

上一篇:影响和田玉平安扣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一篇:山东潍坊:乡村巧手艺 致富好帮手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