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非遗出圈的N种方式

时间:2022-08-30 15:45:33 来源:瞭望 作者:袁月明

  “乡亲们也越来越有‘网感’了。除了《朝阳沟》《百鸟朝凤》这样的经典民乐,还能吹《沧海一声笑》这样的流行歌曲呢!”

  “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就可以触达几万、几十万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月明

  直播间里,竹编、根雕等手艺人轮番上阵秀绝活儿;电商平台上,十八街麻花、螺蛳粉等“舌尖上的非遗”让人忍不住“买买买”;影视剧中,点翠、油纸伞等非遗元素频频亮相。

  近年来,非遗百业“花式出圈”,赢得一众拥趸。文化薪火,也在此间绵延传承。

“唢呐村的事”

半年积累了20万粉丝

  豫东商丘市柘城县洪恩乡,有个仅有200多人的自然村——马庄村。与众不同的是,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都会吹唢呐,细论起来,历史已有上百年。

  曾经,马庄人用唢呐吹鼓了腰包,吹出了精气神;近年来,线下唢呐演奏市场萎缩,不少唢呐匠干脆转了行。

  “再这样下去,这门世代传承的手艺恐怕会后继无人。”商丘市级非遗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马春风回忆起曾经面临的困境,“光犯愁没有用,必须为唢呐这项传统民乐、同时也是为我们马庄村找条新生路。”

  2022年1月,马春风摸索着开了一个名为“唢呐村的事”的抖音账号。

  谁知,村里的大家伙儿却不买账,觉得耽误干活,不愿出镜直播。“都觉得不靠谱,都是老手艺人,谁对着个手机吹笙打梆?”马春风好说歹说,才凑齐了一支直播队伍。

  网友的热情,让大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短短半年多时间,马春风的账号积累了20多万粉丝,其中不少是年轻人。他们点赞、打赏,还纷纷留言:“收徒弟吗?”

  “现在,乡亲们越来越有‘网感’了。除了《朝阳沟》《百鸟朝凤》这样的经典民乐,还能吹《沧海一声笑》这样的流行歌曲呢!”马春风说。

  唢呐村的故事,是众多非遗人出圈求变的缩影之一。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含1557项。活起来,才能更好传下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传承人,开始主动转变思维、开放心态,在循古法、守正道的基础上,拥抱新渠道、新平台、新市场,为自己的非遗技艺争取新生之际,也让民间文化有了新舞台。更有不少非遗技艺围绕材质、产品、应用场景等进行开拓与创新,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介入当下生活。

  东阳竹编技艺与流行家具设计结合,形似甜甜圈的圆环形大竹灯颇具现代气息;缂丝技艺携手《千里江山图》,让中式意境在西式的礼服裙和高跟鞋上肆意挥洒;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应用于女士手包,银丝纵横交错间,呈现出别样的质感和风华……通过融合创新,来自民间的非遗,正重新回归人间烟火。

  “非遗广泛借助广电、旅游等多种载体,充分融入现实生活场景,实现再造式创新。”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认为,“这种融合与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日常,让非遗在人们生活中‘落脚’。”

  “95 后”苗族姑娘张娟娟在蜡染体验工作室里直播介绍自己设计的蜡染文创产品(2022年8月18日摄) 杨文斌摄/本刊

“被看见也是一种守护”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久前,国内某数字藏品平台推出了首款“唐三彩”非遗数字化版权品——骆驼“阿飞”。这个头戴棒球帽、身着嘻哈风、酷爱运动和音乐的非遗文化衍生IP,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了解唐三彩的悠久历史。

  无独有偶,蜀绣、皮影戏等非遗也纷纷上线了相关数字藏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1.5亿元。

  开启数字化升级,古老非遗有了新表达。随着现代科技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借助新技术、新媒介,非遗踏上了广泛传播的“快车道”。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今年5月,一支粤剧腔调的《声声慢》短视频,获得200万点赞,引发一阵热潮,让濒危剧种成了“网红”。今年6月,抖音发布的《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6月1日到2022年5月31日,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

  “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就可以触达几万、几十万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90后”小伙畅杨杨感叹。目前,他的个人抖音账号已拥有近30万粉丝,一场剪纸技艺展示的直播能轻松吸引上万人观看。

  “被看见也是一种守护。”畅杨杨说,“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剪纸,把这门古老的艺术好好传承下去。”

“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一张茶桌、若干茶椅,插花、挂画、钧瓷茶具等物件装点着雅致的方寸空间。在位于河南郑州的雅宋文会工作室,尚娜正为来访者制作宋代“七汤点茶”。

  2017年,尚娜带领团队开始对“七汤点茶”工艺进行复原研究。经过多年实地走访、反复尝试并不断调整茶器,如今,她已能成功还原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

  前不久,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一直被小部分爱好者“圈地自萌”的非遗项目茶百戏成为热门话题。风雅且考究的宋代斗茶、点茶场景,被不少人津津乐道。

  国潮风起。在互联网之外,非遗正通过跨界融合,以更宏大的叙事角度,登上更主流的舞台。

  “非遗+影视”,方兴未艾。

  2022年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以非遗“农历二十四节气”为灵感推出的“中国节气”系列节目,小而美、趣且新,让当代人得以一窥“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中国智慧。大银幕上,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狮舞(广东醒狮)置于聚光灯下,阵阵鼓点中,点燃公众对醒狮文化的关注与喜爱。

  “非遗+游戏”,火花四射。

  端午节、七夕节等节点上线专属场景和道具,皮影、剪纸等元素嵌入游戏人物皮肤,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庆阳唢呐演绎出滋味非常的网络游戏主题曲……优秀传统文化“变脸”,与青春肆意的潮流网游融合碰撞,无缝衔接,打造出沉浸式的文化场景。

  “非遗+电商”,如火如荼。

  借力电商,非遗在消费市场发力,成为文化新业态中的一股新势力。据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2021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发展报告》,14个非遗产业集群在淘宝天猫年成交过亿。而2022年初淘宝线上“非遗虎年大集”,网罗了龙泉青瓷、杨柳青木版年画、成都漆器等一批非遗技艺和传承人,氤氲出匠心独具的年味。

  除此之外,“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养生”……N种打开方式让“非遗+”不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

上一篇:青海:特色文旅蝶变发展

下一篇:再现“抟泥成器”超凡技艺 斗鱼直播助力非遗文化发展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