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在高高的兴安岭上守护

时间:2022-09-22 16:21:32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邓敏敏

  原标题:在高高的兴安岭上守护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及其家人

  郭宝林(左一)、戈晓华向记者展示工艺品桦树皮船

  在黑龙江边,伊勒呼里山脉北麓的山脚下,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生活着一个古老、淳朴、勇敢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这里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与白雪相伴。今年76岁的郭宝林是这里的村民,他十几岁时便开始打猎,也是大兴安岭呼玛河流域的最后一代猎人,同时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日前,中国旅游报记者在郭宝林和他的夫人戈晓华一起创办的鄂伦春家庭博物馆里,听老两口回忆过去的山上岁月,一起畅聊放下猎枪10多年来的美好生活。

  开办家庭博物馆

  郭宝林和戈晓华的鄂伦春家庭博物馆很好找,木栅栏围着的院门上老两口的合影和驯鹿头像,写着“走进鄂伦春家庭民俗展馆”,另外还有一块蓝底黄字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从哪个方向过来都能一眼看到。

  记者到的那天将近晚上7时,下着毛毛细雨,鄂伦春民族乡的天还亮着,在一片湿润的绿色中,这个家庭博物馆尤为显眼。推开院门,戈晓华已经探出身子,在自家房子门口热情洋溢地迎接大家。记者看到,房子的外墙上也有一块木牌上写了“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郭宝林之家”几个红色大字,另外还贴有“郭宝林简介”“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水上飞舟’——桦皮船”等图文介绍。

  进到屋里,厨房的火已经升起,主人大约正准备做饭。戈晓华承担了主要的讲解任务,笑容可掬地带领记者一行进了客厅同时也是展馆,指着墙上的照片、玻璃柜里的手工艺品等,一边介绍一边回答记者们七嘴八舌的问题。相比起妻子来,郭宝林的话显得有点少,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微笑地看着戈晓华,眼神跟着妻子走,配合着妻子和记者们的要求,聊一聊当年打猎的经历,以及模仿公鹿的叫声吹鹿哨。

  家庭博物馆虽然不大,但是尽可能地利用空间陈列着当年吸引猎物用的“鹿哨”、古朴的皮衣,以及各式打猎的战利品、野兽皮毛制成的帽子,还有桦树皮制作的各种工艺品……“有些是以前打猎时期留下的,有些是我和女儿最近做的工艺品,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戈晓华告诉记者,这个家庭博物馆是2019年成立的,现在每年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游客来了之后都说没有白来,能真真切切地感受鄂伦春族当年的生活。”

  对于日复一日的重复讲解工作,戈晓华从来没有厌烦过,甚至此次采访,她都建议十几个人分两组参观。“怕你们人多,听不清楚。”

  日子越来越好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因为长期依山傍水过着狩猎生活,枪、马、狗曾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民族都觉得马和狗是最忠诚的伙伴,有空的时候,我和老伴还是会骑马上山,或者坐船去过一段时间的漂流生活,回忆回忆当年。”聊到动物和过去的生活,戈晓华就停不下来,“本来我们都把马卖了,想想还是舍不得,今年又托人帮忙选购了。”

  在戈晓华的讲述中,鄂伦春族的山林生活有自在美好的一面,比如,夏季捕鱼、初秋打犴(驼鹿)等,但同时也伴随着未知和动荡,比如,生病了只能求助于“萨满”、孩子无法接受教育、长时间打不到猎物的焦灼……“1953年,我们这里的鄂伦春人下山定居,政府都给我们安排了房子。”

  老两口还清楚地记得,2009年,郭宝林的身份也彻底发生了转变。这个从12岁开始学习打猎,到了16岁就已经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从一个摸惯了扳机的猎户,成为在自家院落制作桦树皮船的工匠。

  谈到桦树皮船制作,郭宝林明显话多起来。作为当前为数不多会制作桦树皮船的匠人,他自幼跟随父亲郭闹开学习传统手工制作桦树皮船技艺,手工技法精湛,凭借着丰厚的民间学识和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独特的造船风格。据介绍,桦树皮船形如柳叶,用整张白桦皮作为船体,将桦皮打磨光洁后,再用樟子松木板作为骨架支撑起船体,桦树皮船整体造型呈现原始古朴之感,不使用一根铁钉,浑然天成,是鄂伦春族长达千载、依靠山林江河生活的历史见证,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手工艺瑰宝。2012年,郭宝林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在山林的游牧生活虽然挺自在的,但也很苦,跟现在的生活没法比。”戈晓华笑着说,“国家落实了很好的民族政策,让我们不打猎的生活也很安逸。现在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上学和看病的条件也很好,还有手机和网上购物,都太方便了,以前哪里想到会有这些啊。”

  传播鄂伦春文化

  日前,郭宝林和戈晓华还出现在了大兴安岭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演出上,伴随《山河·文明》篇章中的节目《逐水而居》徐徐展开,两位鄂伦春族老人身着民族服装,带着他们的爱犬划着桦树皮船,缓缓行于西尔河上,进入观众视线中。这一幕与台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演员相呼应,共同为观众描绘出一幅鄂伦春族同胞林海游猎的生动画卷。

  据了解,就是在这个开幕式活动现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专门来人认证,宣布由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人民政府申报的“中国最大的桦树皮船”成功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并颁发了证书,这艘10米长的桦树皮船正是郭宝林制作。

  除了桦树皮船制作,桦树皮技艺也在老一代鄂伦春族妇女的巧手里得以传承,又在年轻一代这里得到了创新。在郭宝林家中,一件件做工精巧的首饰盒、花瓶和收纳盒等具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桦树皮手工艺品,都是戈晓华和女儿郭红霞亲手制作。戈晓华告诉记者,制作桦皮生活用品的工具不多,一根铁锥、几根细骨棒、砂纸、尺规和一把橡皮锤是主要用具,制作的关键在于优质的桦皮和细腻的手工。而郭红霞从1985年随父亲郭宝林学习桦树皮船制作,2019年被认定为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

  陪同的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两口还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通过网上直播来教大家说鄂伦春语。”原来,从2020年开始,郭宝林就和戈晓华一起,在网上教大家说鄂伦春语。戈晓华告诉记者,是偶然发现可以在手机微信群里用直播的形式给大家上课,就琢磨着开个小课堂。“我们也没做什么推广,就靠口口相传,现在陆陆续续加了好多人,有年轻人也有比较年长的,有鄂伦春族的,也有其他民族的,只要他们感兴趣,我都会教。”戈晓华说,一般的上课时间定在晚上八九点,她在群里直播教学,老伴在边上指点。

  从郭宝林和戈晓华家里出来后,记者还在新建的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内的民俗博物馆看到了那艘10米长的桦树皮船,而郭宝林、郭红霞等鄂伦春族代表人物的照片和介绍也都摆在进门入口处,让参观者在了解鄂伦春族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传承的延续。

  采访结束甚至在记者写稿时,耳边久久回荡的都是在家庭博物馆里,戈晓华用鄂伦春语和汉语轮番为大家演唱的“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

上一篇: 广西博白:传统编织工艺成乡村振兴助推器

下一篇:黑龙江:惠民文旅消费季主推“特色+创新”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