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作者:李广春(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日前,文旅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和活力。从南海之滨华侨城欢乐海岸的中华美食博物馆、龙舟博物馆、青云文社历史纪念馆,到北国雪原的“赏冰乐雪、打卡非遗”的冰雪非遗节;从西南边陲欢快的泼水节,到东部沿海渔民谢洋节的祭海仪式……非遗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既是使命任务,又是重要发展机遇。开掘非遗富矿,有识之士主动融入、创意转化,释放出非遗巨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为提振一地经济发展、增益人民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我国有80多万个非遗项目,数量大、类别多、范围广,目前得到利用的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未来非遗与旅游融合空间大、任务重。因此,加强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形成发展合力,实现重点突破迫在眉睫。
旅游为非遗传承丰富活化场景。散落于民间的非遗,有的由于缺少生活场景而濒临断绝,而大规模流动性的旅游活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特色浓郁的风土人情、喜庆热烈的节庆活动、风情万种的民族服饰、各有绝活的手工制作、别有风味的地方美食,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为旅游赋能。景区因非遗融入而提升品质,地方因特色发展而彰显优势,非遗因活态传承而增添活力,皆大欢喜。如此,何愁非遗活不起来、传不下去。
旅游为非遗利用增添发展动力。市场优胜劣汰,倒逼非遗活化发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非遗活化得好不好,游客用脚投票,市场以份额做鉴定。守正,就是守住精神、守住技艺;创新,就是敢于突破、融入时代。不思变革不行,胡编乱造同样行不通。通过非遗与市场双向互动,摸准游客的心,敲开市场的门,让创意催生业态,让创新焕发新生,让创造造福社会。
旅游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广阔舞台。非遗博物馆、非遗工坊让非遗传承人大显身手,旅游市场里的门面、摊点,同样可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空间。近年来,非遗传承人创新求变,不断拓宽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与特色小镇、景点、会展、博物馆、特色街区等的融合,非遗传承的打开方式更加精彩纷呈。
一言以蔽之,非遗“活”得好,旅游少不了。对非遗融入旅游,我们值得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对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和非遗传承人而言,要抓住此次国家层面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带来的机会,在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下更大功夫,呈现无限精彩。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3日11版)
上一篇: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
下一篇:“天下和村”伞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