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庆假期,人潮熙攘的太平老街内,“地道长沙民艺馆”推出非遗项目展演、非遗作品展示、非遗技艺体验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
湘绣、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面塑、望城剪纸、望城皮影、滩头年画、浏阳夏布……700平方米的场馆,展示了600余件长沙及全国各地的非遗民艺作品。“这个展示柜的关公骑战马、龙腾飞跃等‘金杵面塑’作品,就是长沙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陈金成耗时数月完成的。”地道长沙民艺馆店长曹杰静向记者介绍。
调成不同色彩的面团在陈金成的手中几经捏、搓、压、揉、掀,用小塑刀通过点、切、刻、划,塑成人物的肌肉、四肢、头面等,再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塑造而成。“以前只觉得用面团刻出来的作品好看,今天看了大师的精彩表演,更让人赞叹。”“金杵面塑”的神奇手艺引来围观游客的啧啧称赞。
长沙棕叶编、吹糖、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在现场进行特色非遗表演。一片棕榈叶,经过撕、拉、绕、穿、扎等手法,变成一只只蚱蜢、蜻蜓,或是一朵玫瑰花。“这是长沙棕叶编,用南方特有的棕榈树叶为原料进行编织。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长沙三绝’。”非遗传承人王仲平从10多岁开始就接触棕编,对这门民间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棕编入门简单,做成精细的工艺品却很难。”王仲平一边示范,一边向观众解说这门技艺,“棕编样式多变,拼的就是脑力和耐力。”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王仲平让普通的棕叶变身玫瑰花、金鱼、仙鹤、孔雀、十二生肖等各种形象,活灵活现。如今,王仲平正尝试创新胸针、耳环、戒指、手镯等棕编文创产品,带动非遗的传播。
非遗展演人气值拉满,另一侧的非遗体验也满是欢声笑语。空白的团扇,在浸满颜料的水里过一下,就有了炫彩的画面,让小朋友们惊喜连连;选版、上墨、拓印,青年游客化身手艺人,体验拓印年画的乐趣。曹杰静告诉记者,馆内提供了拓印年画、演绎皮影、绘制泥塑等多个体验项目。这些项目把繁杂的工艺简化,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
“民艺馆今年8月8日正式开馆,刚好赶上暑期,当月客流量就达到12万人次。10月1日至4日,店内接待游客2.66万人次。”地道长沙民艺馆馆长谢振说,消费者对这种集观赏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反响很不错。馆内接待全年龄段人群,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小朋友,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深入发现非遗之美。“接下来,我们将把地道长沙民艺馆建设成为民间手艺人的交流平台,打造新民艺孵化器。”谢振说,希望能给全国的民间手艺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舞台,让更多手艺人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传播长沙文化的新载体。(谢 瑶)
[责编:张诗奇]
上一篇:非遗舞蹈“萨尔谐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