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木文化

传承:中国灯——红木宫灯,快要被遗忘的传奇灯饰

时间:2021-07-20 11:04:5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星辰

  在众多传统灯具发展迭代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还是

  “广式红木宫灯”。

  海外扬名“中国灯”

  “广式红木宫灯”至今有600年历史,因明朝广州木雕艺人发明而得名,是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的集合体。

  它以珍贵的原料精雕细刻,曾是进贡皇宫的珍品,后大量出口,广受外国人喜爱,

  被称为“中国灯”。

  据记载,用红木做宫灯为明朝广州木雕艺人所发明,历史已愈六百年。在历史的长河里,红木宫灯的点点滴滴,缔造了享誉世界的灯饰传奇。然而,大浪淘沙,到如今,红木宫灯正成为一种渐渐被遗忘遗失的艺术,提起它,很多人的记忆或许只停留在某一部古装电视剧中。

  关于红木宫灯,它的种种诉说着不平凡……时至今日,随着中式文化的复苏,中式装修产业也越来越受大众喜爱,红木宫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的红木宫灯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的人文思想和审美需求,既保持了稳重古雅的风格,又富有时代感。为此,做中式装修的设计师们也经常将红木宫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

  第一次接触宫灯,估计大部分只知它是古代宫廷的照明用品,给人感觉,是那么的“雍容华贵”,那么的“豪华气派”。岁月流转,宫灯制作技术逐渐传入民间,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于是,成就了辉煌一时的红木宫灯。

  广州是传统红木宫灯的发源地之一,据记载,明朝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了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出产的红木,当时的广州木雕艺人就将这些珍贵的红木进行雕琢,并发明了可拆卸的红木宫灯。

  明清两代,是中国红木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红木家具的衍生品,红木宫灯也在这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朝,红木宫灯的雕琢更为精细,此时除了向京城进贡,还远销海外,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明星”。

  红木宫灯属于木雕的一种,对于木料的选择,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红木宫灯的制作都以泰国、越南出产的酸枝木、花梨木为主,因其木质厚重且木纹细腻,色泽光亮,做成宫灯不仅美观,还很耐用。

  作为进贡宫廷的珍品,红木宫灯的制作工艺也是相当精湛的,红木宫灯同样采取了榫卯结构,而其雕刻工艺则以通雕为主,极力彰显通透玲珑的工艺效果。据说,一盏红木宫灯从开料到成品,就要经过56道工艺,包括批凿、雕刻、打磨、油色、装嵌、绘画、包装,甚至有一些工艺流程还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可以说,红木宫灯结合了红木文化艺术和传统灯具艺术的精髓,表现在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华美,无论从工艺还是文化气息上都能与红木家具相媲美,散发着浓郁的东方魅力。

  千百年来,

  宫灯成为我国一种独有的民族文化形式,

  匠人们把它从宫廷带入民间,

  并深植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中。

  红木宫灯技艺曾濒临失传,他们四代传承,点亮这个“非遗梦”

  红木+宫灯=红木宫灯,一个算式简单地阐述了红木宫灯的组成,然而说起先后由来又是另一段源远的历史。花梨、紫檀、酸枝此类红木早在明朝引入,广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口岸,无疑得取材便利之先,广作家具也就随之兴盛。此期间,木雕艺人又将红木用于宫灯的制作,也就催生了后来的红木宫灯。

  在历史的波轮中,红木宫灯历经兴衰,说起当下仍在坚守这一传统的手艺人,不得不提红木宫灯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昭亮。这位八旬老翁,从父叔辈手中接过木作衣钵,凭借对绘画的浓厚兴致,将濒临失传的红木宫灯攥在手里,也将技艺传给儿孙,一家四代人,手牵手点亮红木宫灯的“非遗梦”。

  承木作“衣钵”添绘画兴致

  自建工艺厂抢救濒临失传宫灯

  罗昭亮生于木雕世家,小时候由父亲罗启湘和叔父罗启洲领入木作大门。罗启湘、罗启洲兄弟俩出生在江高镇两下村的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早逝,他们十岁左右就被迫到广州寻生计。罗启湘当建筑学徒,罗启洲当木雕学徒,十年光景,罗启湘成了广州有些名气的“三行佬”(泥水、做木、油漆),用自己的名字开办了建筑装修公司。而罗启洲则成为了一名“花梨佬”,雕刻红木家具。

  “父亲每天都在做木为生,我还在学走路的时候,天天把父亲锯下来的木头当玩具。” 罗昭亮回想过往说,到他上小学了,父亲教他做木,叔父教他雕刻,“我用木碎料自己设计做了一张通花雕刻的大床模型和一架木飞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搞木雕。”

  父亲和叔父每每合作做中式装修工程时,罗昭亮总在旁边,耳濡目染时间久了,木工和木雕也在他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而真正接触红木宫灯,还是罗昭亮上初中时。那时候他常常经过大南路的中华宫灯厂,透过宽大的橱窗,看到里面挂着各式红木宫灯,罗昭亮觉得宫灯造型很有品味,上面的玻璃也很艳丽,走马灯更有动感,从心底里就喜欢上红木宫灯。后来罗昭亮又跟叔父深入学习木雕,并且师从书画家对国画进行钻研。

  1996年,罗昭亮已经58岁了,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曾下海经商做过摩托配件,赚了一些钱,但是却觉得做红木家具、宫灯才是他的本行。于是,他成立了艺华美术工艺厂,聘请已退休的老艺人做技术指导。当时红木宫灯生意不景气,中华宫灯厂关门停产,全厂职工遣散,罗昭亮不忍这一手艺消失,下了最大的决心将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红木宫灯的抢救工程中。

  携两处老厂房几位工人艰难前行

  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新时代创作

  穿过江高镇神山片区的蜿蜒小道,笔者找到位于两下村的艺华美术工艺厂,这就是红木宫灯框架的生产基地,一间设计陈列室,一个木雕区,一处框架制作区,一个做木区,几位工人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一大批木料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

  罗昭亮还有另一个厂房,即距离工艺厂一两百米的家,宫灯分木雕框架和玻璃画两部分,玻璃画部分大多都是他在家中执笔完成。笔者在罗昭亮的家中看到,这里陈列着多个大型的红木宫灯,其中包括他90年代制作的镇厂之宝——华夏之年,有366个灯之多。

  “现在撑起红木宫灯不容易。”罗昭亮向笔者道出心声,制作宫灯的周期长,收到一批货款项后又得投入到材料购买中,拆东墙补西墙,工人工资也发不起,自己和爱人的退休金也都全数放了进去。

  尽管维持下去这般拮据,但20多年来,罗昭亮还是没有放弃红木宫灯,“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也就有了如此多又不同样的红木宫灯。

  昏黄灯光下的木雕区,木雕师傅正在雕刻着宫灯的落地架,这是罗昭亮近期最为不一样的创作。罗昭亮介绍说,这是迎合党的十九大主题的红木宫灯,运用了鳌鱼、水浪花、龙、祥云等象征,寓意鳌鱼顺着水浪花冲上天,变身龙的传人,这一宫灯将在今年6月到北京参赛。

  罗昭亮说,有80年的人生阅历,传统历史文化深深扎根在他心中,创作的源泉也来自其中。这些年他都在做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宫灯,譬如工匠精神、“一带一路”等主题,将传统历史文化赋予其中,同时也在对中式水晶灯、珐琅新台灯等进行研发创作。

  入选省市级非遗项目引关注

  如今三代传承人始终在路上

  是金子总会发光。2009年红木宫灯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传统工艺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红木宫灯也走出了国门,销往东南亚等地。

  如今罗昭亮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令他欣慰的是,女儿罗敏欣得其真传,也已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并自己开办了工作室,而儿子罗国键则更多在运营上帮忙,正在上大学的外孙女也已开始画玻璃画,并且开始授课,才6岁的孙子一有空就缠着爷爷学画画。

  在工艺厂,罗昭亮向笔者演示了玻璃画上色,短短10分钟不到,他已为玻璃添上五颜六色。他说,这是一门独门绝技,技艺和纸上书画大不同,玻璃上作画颜色不能太厚,最终要透光,而且正反两面看均是画,且不能复笔,一笔下去就得成功,多年来的摸索,他总结出勾、皴、点、擦、染的技法。

  现在,罗昭亮大多的心思都放在玻璃画上,一天下来画十多幅,夜里睡着了突然有思路也会爬起来,画完再睡。罗昭亮说,目前他也在收徒弟教授他们画玻璃画,红木框架设计还是主要由他负责,儿子也会参与到运用电脑创作那一块。而说起木雕,如今大部分依赖神山本土的老师傅,他感叹当下年轻人都不愿意做“手作”,这一块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罗国键则认为,虽然红木宫灯在社会上影响力有所增强,但是如何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是他这一代人必须思考的,只有文化价值提高,红木宫灯生存发展空间才会变大,也才能一直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老山檀香的5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下一篇:红木收藏四原则,真、精、稀、绝!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