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木文化

红木中的黄金“配角”

时间:2021-11-18 10:07:01 来源:古典家具网 作者:星辰

  在某个节点,当兜走一圈后,人还是会怀念那些有“味道”的事物。喝遍了再是佳酿的美酒,发现还是一杯清茶最顺心喉;看多了再绚烂的色彩,发现黑白即是亘古不变的潮流。于是再回望一眼老师傅王认石所做的红木小件时,你不会认为那是过时、无用的东西。恰巧相反,对于红木小件的关注,可能是当代人审美情趣的再回归。

  红木小件所指的范围其实极为广泛,是红木制品制作行业对除落地的家具以外的各类雕刻件和摆件的统称。王认石说,若要分类,大致可分为几座类、灯罩类、盘匣类和屏架类。当然,其中再细细划分,更是数之不尽。总而言之,它涵盖面相当庞大。

  从13岁开始在苏州红木雕刻厂工作,王认石这红木小件一做,便是半个世纪。钟情于一门手艺耗去半生精力,这样的手艺人已为数不多。王认石说,苏式红木小件本就是一个特种传统手工艺,以做工细巧、造型讲究、底蕴深厚、玲珑精雅等而著称。旧时,这里出产的红木小件,皇家贵族或是文人雅士才能使用,既能凸显尊贵的身份,也能显露高雅的品味与涵养。

  在古代,很多工艺品都需红木小件来配合。几、座、架,便是给瓷器、玉器、铜件,象牙雕刻、佛像等作陪衬。去苏州园林走上一圈,这样的“陪衬”便是司空见惯。相较于北京显大气、上海重雕刻,苏式红木小件更侧重线型的变化,用料细巧,这也是它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想要做好一件红木小件,靠的全然是老手艺娴熟高超的技艺和时间的磨炼。而在王认石身上,要加一笔,那就是热爱。王认石做的一件菊花瓣香几曾被邓小平访美时作为国礼送去了美国,在技术上那自然无可挑剔。至今,他还是秉持着最初的理念,做精苏式红木小件。当然,这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另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是,这个“配角”所存在的意义。王认石的答案是,它让艺术品更完整。也可以解释为,我们在追求格调生活的道路上,反倒是在向古人的情怀迈进。王认石拿出一个红木镶玉的八角果盘来,盒面与把手上镶玉,且刻有牡丹纹饰,盒身每个面上也同样雕满牡丹案纹,单是放在桌上,就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打开果盒,其中的红木小空兜可以随意组合拿取,还多了些许趣味。他笑言,这样精致的果盒,主人平时不会轻易使用,要有贵客来时,主人才取之与其一同品茗小食,一边欣赏工艺艺术,既提起了客人的兴致,又彰显主人高雅尊贵的身份。

  古人不仅懂得生活的雅趣,对于“家居摆设”也是一等一的高手。王认石随手端起一盆小景。就这么静静欣赏,并未发觉有什么不妥之处,但置于香几上再定睛细看,那种意趣就分外明显,仿佛是女子点绛了朱唇,光彩照人。王认石指着小景说:“你看,它成了主角,却和香几相得益彰,并没有突兀感。”的确,香几上的纹饰舒展流畅,雕刻与镂空间让小景有了灵动的美,却并不掩盖自身的精巧。透过香几,屋内的其他摆设也像是透过苏式花窗探景一般,有了别样的意趣。于是,小小一个香几,不仅是融为景的一部分,又为单调乏味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景致来。

  能有如此多的见地,全因王认石有幸得到过陆涵生大师的指教,大师给予的教诲他至今念念不忘。王认石说,设计制作一件红木小件有四字诀窍:“玲”、“珑”、“怪”、“巧”。“玲”、“珑”、“巧”凭借经验与技巧还可以精进,让作品更气韵雅致、简练有致,且合理的结构能流传百年。但唯有“怪”这一字,需有悟性和天赋,也是红木小件作为“配角”却妙趣横生的关键。王认石认为,这“怪”,就是给人一些想象的空间,一眼看上去这东西非常

  奇怪,细看会产生很多联想。

  在这一点上,也许就是古人与今人在审美上逐渐趋同之处吧。在王认石看来,因为红木小件的品种的复杂性,涉及知识颇广,工匠在要有较高的制作技能的同时,还必须要善于观察欣赏其它工艺艺术品,对它们有所了解与感悟,适时地依据经验和时代的需求有所修改和调整,才能被人认可。

  “卷珠双搭叶菊花瓣圆香几”、“牡丹纹嵌玉八角果盒”,王认石刀下的每一件红木小件能做到亦古亦今,全然是他多年经验的累积。行话讲:“方圆六角一把抓,手弓还要带拉拉。”是对小件制作者的形容,也是每个工匠必须具备的条件。“上下齐正无雀斑,转弯角角要和顺”,“切忌方圆不正,互不通气,镶配不称,歪扯不齐”等口诀,是对手工技艺基本功的要求,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但在今天,让历史悠久的红木小件融入到今天的生活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引导人们的审美,而绝不仅仅是迎合。

  作为红木小件的代表性传承人,王认石依然在狭长的工作台上一点一点打磨着红木榫头,每天的工作量依身体情况而视,约莫也有七八个小时。就像他说的,红木小件的定义早已超越日用品,而是艺术品的一部分。

  给瓷器、玉器当陪衬,给家居陈设做点缀,红木小件心甘情愿作“配角”,但它,一定是黄金“配角”。

编辑:刘娜

上一篇:红木家具能增加文化修养

下一篇:刻在木头上的文化之美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