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酒文化

携手经典川菜,剑南春演绎舌尖上的川味之美

时间:2024-01-05 10:25:43 来源:搜狐网 作者:海辰

  川菜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菜系之一早已声名远扬,川酒多年来一直占据中国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川菜与川酒在舌尖上的碰撞,又能产生怎样的味蕾火花?

  近日,以“锦绣巴蜀 品味东方”为主题的剑南春·东方红致敬中国时代品鉴会在成都天府新区有云·鹿洄天府1911中国川菜体验中心(简称“体验中心”)举办。在久负盛名的有云·鹿洄天府,剑南春邀请了数十位各界嘉宾共同品味剑南春·东方红,致敬时代领航人。

好菜还需好酒配,擦亮川酒川菜两大名片

  民以食为天,吃一直是中国历史中的“头等大事”。而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蜀地也有特殊的蜀味,早已遍布全国的川菜馆更能证明。川菜一直有着极高的包容性,24种味型、56种技法,造就了上千种美味。这次剑南春选择的有云·鹿洄天府正是继承了这种兼容并包的理念,由素有“厨痴”之称张元富打造。张元富“痴迷”于川菜的技艺传承,体验中心一方面既在剖析川菜的源头、人文,也在展现川菜特有的食材、制作工艺等。体验中心的坚守与剑南春·东方红的传承一脉相承,川菜的兼容包蓄也与川酒优秀代表剑南春的守正创新不谋而合。

  作为川酒的六朵金花之一,剑南春一直以历史的传承者自居。据有关出土的南齐纪年砖显示,“不晚于1500年前的南齐年间,早于大唐盛世”的剑南春天益老号就已投入使用。持续1500年不间断的酿酒历史,让天益老号酿酒作坊作为国内历史久远、保存完整且至今仍在生产的传统酿酒作坊,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蜀地自古即有酿酒的传统,与剑南春同出马牧河水系的三星堆,在数以千计的珍贵出土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陶器、青铜器属于酒器,如盉、尊、爵等。同样,据史料记载,在经济繁荣的南宋时期,四川年酒税约690万贯,居全国之首。川酒正如同川菜一样,是一张不折不扣的四川名片。

  以好酒配好菜,出自同源的东方红1949作为剑南春打造的一款高端白酒,它代表了剑南春酿酒技艺的精湛水准,其选酒、勾调、生产、贮存等一系列过程,都执行了高级别的工艺标准。这也给了体验中心的首席厨师长张亮灵感,出自其手的老坛酸萝卜剑鸭汤,以东方红1949搭配这道经典菜肴,极为优质的酒中浓香,勾出川菜的菜中浓香,二者相得益彰,一经品尝即让与会嘉宾赞叹不已。

  作为四川本地特色的川酒,正是体验中心想要继承和融合的选择之一。而其集大成者——东方红1949,更是川酒的一张惊艳名片。

坚守技艺,剑南春打造高端浓香白酒典范

  白酒一直是“微生物的艺术”,是讲究风物的美学之作。剑南春酒厂所在的历史文化名城绵竹,位于北纬30度的U型名酒带上游,是地球上同纬度适合酿造优质蒸馏酒的生态区域。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酿酒微生物的繁殖发酵,这也是东方红1949的水土之根。

  在此之上,东方红又以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为骨,以持续酿造1500余年的“天益老号”酒坊为血肉,以在微孔网状结构陶坛中贮存了十年以上的原酒为基础,最终在“中国酒体风味设计学之父、中国酒体形态学之父”剑南春首席酿酒大师徐占成调配之下诞生。

  以剑南春老厂区从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706口老窖池的精华为基酒,以五粮酿造带来不同的香味物质,在徐占成的调和下口感醇厚细腻、饱满舒适的东方红1949,无论基酒品质还是酿造技艺,都属高端白酒扛鼎之作,中国高端浓香白酒典范之一。

  世界白酒看中国,而中国白酒看四川。作为高端川酒的代表之一,东方红1949以致敬为魂,尽显传承。在品鉴会现场,与会嘉宾仔细欣赏了东方红1949颇具设计感的外包装,有媒体代表表示,“东方红1949不仅在酒的品质上继承了剑南春一贯的高水准,在包装上也体现了东方美学”。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东方红1949的产品包装由川大博导陈小林老师设计,木制深色纹样的外盒古朴稳重。正面龙凤环绕,瑞兽呈祥。侧面阳刻1949字体搭配横状条纹,触摸层次感强烈,仿佛亲手在感受传承千年的酿酒历史。瓶盖、瓶肩为“蝙蝠”纹样,瓶盖加瓶肩共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字体采用24K烫金技术,花纹采用24K烤花技术,字体整体观感张力十足,进取心态完整呈现,东方文化的深厚内涵隐于其中。

  从包装到酒体,从传承到创新。剑南春久久为功,凭借坚实厚藏的历史底蕴和不断迸发的创新优势,在此基础上继续冲刺品牌高端化之路,积极打造东方红1949。东方红1949作为一款致敬之酒、经典之酒、传承之酒,正是剑南春向高端用户、向世界递出的一张东方名片。

上一篇:十年耕耘 小葡萄成为撬动农民致富“金葡萄”——安诺酒庄

下一篇:白酒业2024年是去库存的一年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