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2023年5月28日,中老铁路客运列车通过老挝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无人机照片)。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是“一带一路”共商合作、共建项目、共享红利的生动例证。截至10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满22个月,累计运输货物2680多万吨,其中进出境货运量550万吨,货物品类增加至2700多种。
新华社发(陈畅摄)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2年12月8日在泰国乌汶府诗琳通水库拍摄的浮体光伏项目(无人机照片)。据介绍,该项目共安装光伏组件14.4万余片,总装机容量58.5兆瓦,每年可以减少4.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助力泰国减少对高污染火力发电的依赖。
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3年9月30日在印度尼西亚普哇加达拍摄的一列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无人机照片)。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是中印尼两国高度关注的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是国际上首个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合作建设和管理的高铁项目。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1年9月9日在金边拍摄的柬埔寨国家体育场(无人机照片)。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柬埔寨国家体育场于2021年12月正式启用。该体育场坐落在柬首都金边市郊,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能容纳约6万名观众。
新华社发(陈刚 摄)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1年12月2日拍摄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全景(无人机照片)。科伦坡港口城投资项目是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
新华社发(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公司供图)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3年5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拍摄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这是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也是中哈绿色能源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企业寰泰能源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投资建设。
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1年4月25日在哈萨克斯坦扎纳塔斯拍摄的风电场风机(无人机照片)。扎纳塔斯风电项目于2018年列入中哈产能合作清单重点项目。
新华社发(中国电建成都院供图)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2年8月15日在阿联酋迪拜拍摄的上海电气迪拜光热光伏复合项目(无人机照片)。位于阿联酋迪拜的700MW光热和250MW光伏复合项目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包,装机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助力阿联酋实现清洁能源目标。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这是2023年9月20日拍摄的尼日利亚凯菲路(无人机照片)。尼日利亚凯菲至马库尔迪公路改扩建工程一期项目由中国港湾公司承建,于2023年竣工。该工程为当地居民与货物通行带来了许多便利,并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培养了公路建设人才。
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责编:陶媛]
上一篇:新华全媒+丨寒露前的田野
下一篇:在宝山,秋日也可以是粉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