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画

谁是近代狂草第一人?

时间:2021-05-25 14:37:56 来源:书画家之家 作者:星辰

  毛泽东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人,是历史上少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学者。此外,他还是20世纪著名的书法大家、“毛体”的创立者,被誉为近代狂草第一人,甚至,有人将毛泽东的行草、王羲之的行楷、张旭的狂草并称为中国书法艺术三绝。比如,现在我们也能经常在不少行政部门的入口,看到毛泽东题写的亲切,颇具识别性、标志性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等书法作品。

  书信手迹《致胡乔木》

  手书《王昌龄从军行之一》局部

  毛泽东的书法,本人感觉不像在书斋里玩的书写艺术,而看起来更像是在谋划一场大的战役。无论用笔、还是布局,往往能做到高屋建瓴,出神入化,奇大奇小,大圈小圈,妙笔频出,在规整中求乱,在混乱中有序,一如郑板桥的“乱石铺街”,尤其是其晚年作品更是雄强飘逸,凌厉霸气,令人荡气回肠。

  默默凝视主席的书法作品:似乎听到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民族呐喊;似乎走进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美画卷;也似乎沉浸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悠悠感怀中。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代表作分享:楷书、行书、草书 。

  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基本都在他众多的信札、题词、电文、诗词的手迹或墨迹中。显然,要想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说清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是做不到的,以下只能就其不同时期代表作品作一些分享。

  楷书代表作:《十六字铭耻》。

  这幅楷书作品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的“书愤”之作,书于1915年5月,此时正是中华民族鲜花遍野的季节,也是国耻接踵而至,仁人志士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季节。虽然只有区区十六字,但由于采取方形布局,每行四字,均匀分布,庄严肃穆之感顿生。

  作品每个字几乎为瘦长形,用笔果断,刚强沉雄,从容淡定。无论是转折处,还是行笔、收笔都一丝不苟,有的用笔尖锐,有的用笔呈方笔状,有的则是笔断意连,不拘小节。颇有“人不能到,而我到之”、“人不敢放,而我放之”的气势,恰似“荆轲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一股慷慨激昂、誓雪国耻之忠气迸发于字里行间。

  《十六字铭耻》

  正像宋代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称赞颜真卿时所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其实,作为青年的毛泽东还是很佩服颜真卿“其人其字”的,所以,在结体、用笔上或多或少留有颜体的痕迹。

  行楷代表作:《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1941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的题词,字体浑厚、遒劲,意态奇险,用笔多露锋,兼以圆笔、藏头护尾配合,横笔画取向上倾斜势,使作品更具动感和气势。可以看出,这幅作品在运笔、结体上已开始了阶段性重大转折,即字势“左冲”向“右突”转化,改变了三年来,某些字体重心往右下移动降低、字体向左侧倾斜的书风。

  比如,“实”字第一笔宝盖头上的一点,安排在明显偏右侧的位置,隐锋下笔,顿挫后旋即出锋,以偏左上的映带小勾,引出宝盖头的第二笔,书家以方笔重墨取势,紧接着第三笔,尖笔、长横右耸、方笔次第展开,形成强烈的顾盼效果。一如“危崖坠石”,险绝,雄奇。再接着,后面的笔画按照定下的总调性,完善、完成。

  《实事求是》

  再回看整幅作品,虽然字数不多,但依然能茂密流贯,却又骨肉亭匀;纵横捭阖,却又奇中求正;运笔疾涩,却又枯润恰当。同时,也是毛泽东书法创作开启字体向右倾斜的探路之作。这一重大风格转折,缘何会出现在这个时期?要知道,1941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以及国民党、日伪、顽固派多股势力合力绞杀我们的黑暗时刻,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历史现状促成了毛泽东在书法风格上的嬗变:更加自信、更加无畏、更有战力。

  草书代表作:《七律长征》。

  诗作《七律长征》,为毛泽东1935年10月所写。这时的红军长征已接近尾声,毛泽东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舒展、惬意。正像他自己所述:“万里长征,千回万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种心情。”《七律长征》理应是诸篇之一。

  1962年4月,主席将《七律长征》手书为行草墨迹,通篇章法布局自然流畅,飘逸灵动,境界高远,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有些字超简约,有些字则竭尽繁琐,有些字出奇的小,有些字则出奇的大,甚至占用三个字的空间,气魄宏大,却又浑然一体,颇有“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境界,让人不得不佩服主席的整体艺术掌控能力。

  《七律长征》之一

  《七律长征》之二

  细看,作品前半部分,中锋为主清新俊朗,少数侧锋点画出彩,尤其是“闲”字,形体开张,上下左右重笔拓展,既有字体间的穿插避让之趣,又有隐含着的不可侵犯之态。及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共十四个字,字字相依,形成整幅的“拥挤”区。作品后半部分显然又逐渐舒展开来,其中的“后”字,更是笔力强劲,润燥兼施,大开大合,跌宕起伏,聚散自如,让人拍案叫绝。就像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所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毛泽东独创性艺术成就:“毛体”的形成及特色。毛泽东的书法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年时代。

  这个时期毛泽东还处于学生时代,或刚入社会不久,所作多为楷书,字迹工整,甚至,有点青涩之气。期间,毛泽东为书法界贡献了三种风格迥异的书体。在工人夜校所书《夜学日志》,端庄、闲雅、舒展、淡定,有明显的隶意和魏碑形质。与上文谈及的《十六字铭耻》,共同填补了他难得一见的楷书遗墨空缺,另外,尚有洋洋洒洒的《致萧子升》。《致萧子升》虽然是小字行楷,但依然能感受到跃动的磅礴气势,可以认定为“毛体”中的第一座丰碑。

  《致萧子升》局部

   《夜学日志》

  从这三件作品可以看出,毛泽东强烈的创作创新精神,这也成了他能成为书法大家最具有决定性的核心能力所在。

  第二阶段:1921年到1949年间。

  这一时段,正是中华大地的阵痛期,面对战火纷飞的环境,毛泽东运筹帷幄,为方便机要人员识别,精准传达指令等,起草的电文大多为行书,风格是“以刚达志”为主:呈现出雄强劲健、豪气四溢的特点。我们也能从他年轻时给朋友的信中发现端倪,他觉得自己也有弊病:“天下唯至柔者至刚,久知此理,而自己没有这等本领,故明知故犯,不惜反其道而行之,思之悚栗。略可自慰者,立志真实(有此志而已),自己说的话自己负责,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不愿牺牲真我,不愿自己以自己做傀儡。”

  第三阶段:1949年进北京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战火纷飞的状态告一段落,毛泽东的操心事、烦心事也得到了相对的缓解,字写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越来越草,60年代之后尤甚。比如《艰苦朴素》、《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以及上文提到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等,都非常雄浑旷达而又潇洒飘逸,开始了向中国人崇尚的至高艺术境界“中和之美”的探索,并终成大器(不同于政治上、诗词上的早熟)。

  《沁园春长沙》局部

  中和之美作为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达到了“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以致“中道、中行、中正、中节”的审美理想和人格境界。毛泽东身体力行,用他数十年淬炼出来的完美“毛体”作了最为生动的诠释,正如清代姚鼐描述的那样:“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

  毛泽东眼中的继承创新:“字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毛泽东是一位非常爱读书的学者,他读哲学、读理论、读军事,读古人的、也读国外的,即使工作浩繁,依然不忘读字帖。在主席看来,欣赏名家名帖就是很不错的娱乐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消除疲劳的休息方式。

  《清平乐六盘山》局部

  早在延安时期,一套晋唐小楷总是如影随形。解放后,由于获得字帖的机会比之前更多了,他对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贴》等倾注了许多的热情和精力,反复品味、反复琢磨。其实,在书法诸体中,毛泽东最爱的是草书,尤以怀素为最。

  在田家英看来:“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还特别欣赏杜甫的:“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他指出:“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

  《艰苦朴素》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留存有他读过的大量字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等,不难看出,对于书法艺术,主席还是非常尊重古人的。

  毛泽东还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他还说:“字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他坚持认为:“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另外,他还特别强调:“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

  《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主席学书,一方面是全面地、不折不扣地继承古人,另一方面则是大胆创新,不落古人窠臼,今天大家能看到霸气雄强,变化多端,又严守法度的“毛体”,或许也正是源于他的这些书法理念吧。


形质各异的毛泽东落款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画家丛军滋作品

下一篇:李存民书法作品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