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在诞生之初,就以“青绿”的面貌示人。以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传统青绿山水画,形式细密工整、色彩浓丽鲜艳。它不仅是壮丽河山的华丽再现,也表达了画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的手心相应。“青绿”,历经千年沉淀而依然灼灼生光,至今仍吸引着我们的关注,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创作的养分。8月23日——11月23日,“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
以色彩研究为切入点,串联“前世今生”
本次展览以色彩研究为切入点,串联起青绿山水画的“前世今生”。展览展出了广州艺术博物院及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明清时期青绿山水画40余件套,呈现明清以来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与源流演变。同时,此次展览特别邀请了在山水画领域作出色彩探索和研究,并有一定成果的当代岭南艺术家参展,以期通过当代岭南艺术家的作品,展现青绿山水画在岭南地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此外,为让观众更直观了解传统青绿山水画繁复、精细的创作过程,主办方还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师生们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支持团队,并请他们为青绿山水画创作过程做出图解分析。
此次展览以色彩为媒介,融古汇今,展现青绿山水画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并让古今艺术家在绘画中对话与碰撞,探讨传统青绿山水画在现代山水画发展中的意义,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性发展的潜力。通过展览,我们希望重新定义“青绿”,创造当代“青绿”的故事,为当代艺术从传统中创新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种可能。
三大篇章,实现青绿山水的全方位展示
展览分三个篇章,分别位于广州艺术博物院1号馆、2号馆、8号馆展出。
第一篇“何以‘青绿’——青绿山水画的材料与技法”。传统青绿山水画,主要采用呈色稳定、牢固,经久不变的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赭石、铅粉、金、银等天然矿物颜料,以及花青、藤黄、胭脂等天然植物颜料,在绢帛或宣纸上描绘自然山水,其画面多呈现出青绿相映、富丽堂皇的风格。这一篇章中,以实物及图片的形式,展示传统青绿山水画使用的颜料及其所呈现色相。
创作传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往往要经过勾勒、多次赋色、调整等步骤。本篇展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刘文东为本次展览创作的青绿山水画分步骤示范画稿。通过刘老师的画稿及文字讲解,观众可初步了解青绿山水画是如何创作的。此外,展览还将展出两件绘画史上经典的青绿山水画的临摹作品,并附有分步骤的临摹过程的展示,呈现经典作品是如何生成的。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刘文东为本次展览创作了青绿山水画分步骤示范画稿。
第二篇“‘青绿’无尽——复古与变革并存的明清青绿山水画”。魏晋时期就已出现的青绿山水画,在隋唐时期达到兴盛,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一度占据主流地位。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不断与笔墨相融合,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复兴与变革。明代绘画总体呈现承前启后的态势。明代青绿山水画,先是出现复古浪潮,而后在继承中发展,开始多向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清代山水画坛虽然由水墨文人画占据统治地位,但仍出现不少以水墨画为骨,略施青绿的文人风青绿山水画作品,风格清新秀丽;此外,职业画家和画工的加入,画商的赞助等因素,也给清代青绿山水画带来新的面貌和成就。
这一篇章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明清青绿山水画作品40余件套,通过这些作品,观众不仅能直观感知中国古代自然山川的不同面貌,更能体悟先贤所开创的高妙的色彩理法、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超前的审美意识。
该篇章的作品根据地域划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东南江浙一带画坛主流地区的青绿山水画,重要作品包括文徵明《醉翁亭书画合卷》《潇湘八景图·鸡声茅屋》《潇湘八景图·孤帆落日》、钱穀《上方寺图》、(清)袁耀《仿阿房宫山水图》等。
第二部分为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岭南青绿山水画。重要作品包括黎简《春岩簇锦图》、苏六朋《深山游春图》、苏仁山《仿刘松年山水图》等。
(清)黎简《春岩簇锦图》
(清)苏六朋《深山游春图》
(清)苏仁山《仿刘松年山水图》
第三篇“不止‘青绿’——当代岭南艺术家的山水画色彩探索”。岭南画坛在清代末年率先吸收外来艺术,成为兼收并蓄又勇于革新的重要绘画力量,出现了居派绘画、岭南画派、广东国画研究会等画派。岭南地区的画家们始终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宗旨,在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篇特别邀请了李东伟、吴泰、王绍强、刘文东、杨峻、杨星、陈伟明、林于思、林淼等九位艺术家参展。他们都曾学习传统绘画,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他们也跟随前辈们革新的步伐,是“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践行者,在各自的创作历程中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时,他们都成长、生活于岭南地区,不可避免地受岭南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他们不断尝试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色彩探索和研究。他们的作品,既包含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底色,又展现了现代岭南人的视角,可视为当代“青绿”在岭南的一种呈现。
吴泰《惠州西湖》
王绍强《远不若之二》
刘文东《蓝空澄澈》
陈伟明《南山系列·之五》
上一篇:新媒体融合舞剧《穹顶》在沪首演
下一篇:诗书入画 工写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