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浙江省女画家作品展 海宁市文化馆供图
近日,浙江省海宁市海宁经济开发区的万物工场智慧港工业社区内举办的“繁花·似锦”浙江省女画家作品展,汇聚了一批展现时代之变、中国之变、浙江之变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将艺术作品展放在工业园区举办,推动现代创意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是海宁市积极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潮空间”的生动缩影。
海宁市地处钱塘江北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潮城”之称;奔腾的钱江潮,是海宁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近年来,海宁抓住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先行先试综合试点等机遇,以“潮空间”引领群众“潮生活”。
国庆期间,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的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硖石灯彩馆等非遗“潮空间”热闹非凡、人气爆棚,精彩的皮影戏表演、硖石灯彩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丢沙包、投壶、套圈、夹弹珠、蹴鞠、对诗、踢毽子……一场场“潮城雅趣”古风竞技“快闪”活动在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非遗“潮空间”展开。除了游戏乐趣,游客还能购买各类非遗产品,现场观看非遗技艺展示,在“潮空间”沉浸式体验非遗美食。
每到傍晚,位于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的桃源书舍总是人气十足,村民在此聊天、休息、看书、下棋。于今年1月开业的桃源书舍是海宁首家乡村书店,由村内闲置厂房改建而成。桃源书舍负责人介绍,这一公共阅读“潮空间”目前已开展桃园公益学堂、作家分享会、亲子手工等20多场活动,受到越来越多村民读者的好评。
遍布城乡的“潮空间”在推广诗路文化、推动非遗实践、延伸公共阅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融合审美意向与文化精神的载体。秉持“小而美”的建设原则,海宁通过“嵌入式”“融合式”“场景式”等方式,打造了镇西村农民画艺术中心、云龙村蚕俗文化园、新仓村皮贴画馆、西郊社区渔俗馆等一批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新空间。这些空间在用好用活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的同时,也助力全域旅游,突出品质化、时尚化、舒适化,成为具有田园特色、现代风格、农文旅融合的海宁新地标。截至目前,海宁已累计建成智慧书房、文化驿站、乡村艺术馆等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8个,占比接近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量的25%,年均服务30余万人次。
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妙。海宁各类“潮空间”纳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依托镇级文化下派员、村级文化管理员、企业文化员、文化特派员“四员”队伍,探索形成了“阵地有人管、活动有人搞、队伍有人带”的长效常态管理模式。一批批怀揣深厚乡土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理人、基层“三团三社”、“阅读推广人”队伍等文化力量活跃其中。
走进马桥街道马桥驿站,“马桥元素”扑面而来——用经编布贴画制成的马桥集镇图景、哈头歌(车水号子)等马桥非遗主题布置,特色十足。马桥驿站一楼空间错落有致,包括中空展厅、影音室、下沉式咖啡吧等;二楼则设置了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区、活动教室等,用于非遗技艺体验、青年理论学习、文艺演出等。
“哈头,依唷嗬来,哈头郎厢踏上来……”马桥驿站“五四公社”咖啡主理人吴嘉栋有时还会发挥专业特长,给大伙唱上几段正宗的马桥哈头歌。“有了潮流元素的点缀,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容易被激活。”吴嘉栋说。
通过全民艺术普及、传统非遗体验等服务嵌入全市“潮空间”,海宁还着力构建“潮城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非遗实践课堂、艺术一堂课、静安悦读汇等文艺活动;根据各个“潮空间”特色,实行“空间点单—文化馆派单—服务团队接单—参与群众评单”模式,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优质服务。
“家门口就有专业的培训班,让我这个上班族很高兴。利用业余时间来这里跟老师学习,生活也变得格外有滋味!”学员李女士说。据介绍,9月招新的“艺起潮城”百姓艺术课堂秋季班共开设38门课程,有针对年轻职场人士日间工作、夜间学习的“追潮”夜校课程,立足培育艺术新苗的少儿美育课堂,以及激发中青年创新潜力、提高审美品位的成人美育课堂。
“我们期待更多市民能够来到家门口的‘潮空间’,参与到文艺普及和文化传承中,用文艺力量赋能城乡发展、赋美潮城百姓生活。”海宁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王晓莉)
[责编:刘晗旭]
上一篇:文学表现与图绘再现——看故宫博物院“千秋佳人”人物画特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