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黄河流域

时间:2021-06-21 14:21:25 来源:搜狐新闻 作者:星辰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为了研究那些时代的遗存,考古学界发现一种分布于一定的范围、延续了一定的时间并具有共同特征的考古遗存时,往往就把它称为一种“文化”(所谓文化是广义的。这里特指考古学文化,不同于今日一般文化的解释)。

  在历史学,考古学上对于某一文化的命名,习惯上多使用最初发现这种文化的地名例如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等。因为地域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这些文化分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及其他地区的新时期时代陶器。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根据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考古发现命名的。以后又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陆续有类似的发现。这一文化发现有不少精美的彩陶和较粗的灰陶、红陶以及石器、骨器等遗物。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当时工艺制作大致包括制石器、制骨器、制陶器、纺织、编织等。在出土的陶器上面曾发现有布纹的痕迹。另外在个别陶器的底部还发现过席子一类的编织物印痕。制陶技术基本上仍处于手制阶段,普遍采用泥条盘筑法。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制,部分陶器的口沿还发现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即初级形式的陶车,结构简单,转动很慢,故称“慢轮”)。陶器品类以细泥红陶与夹砂红陶为主,灰陶较少,黑陶尤其罕见。个别遗址内还发现过少量近似白陶的器物,主要有磨光、拍印和彩绘等几种装饰方法。纹饰以绳纹、线纹最为常见,篮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次之。在个别器物上印有席纹(如罐底、瓶耳部分,但未必是有意印上的)。以彩绘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最为突出,多施于细泥红陶的碗、盒、罐上面。常见器形有:瓮、罐、瓶、盆、盂、盘、碗、杯、钵、甑、釜、灶、鼎、器盖等。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典型。由于年限或地区不同,往往在某些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上有所区别,因此可以进而复分为几个主要类型。

  由于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延续甚为久长,其类型划分亦十分复杂。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按年代早晚可分为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三个类型,在豫北、冀南地区有后岗、大司空村类型,豫中地区则有大河村类型。

  二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内发现,故以此为名。以前曾称它是“甘肃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几乎平行发展,然而,现在已经证实它是略晚于仰韶文化的遗存,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系统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多用于泥条盘筑,只有少数形状特殊的器物才用手捏,陶色以橙黄为主,彩陶较多,而且常在钵、碗、盆、豆等器物内部绘彩。根据马家窑文化陶器器形和花纹的变化,现在一般 将其分作“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其中,以后三者最为精致。

  三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和政齐家坪被发现而得名的。据目所知,它的分布范围除甘肃、青海外,在宁夏境内也有所发现。

  齐家文化所制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粗红、褐陶为主,彩陶很少发现,都是手制。部分涂有白色陶衣。纹饰、器型多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相似,显然是受其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大耳罐与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

  齐家文化彩陶惯用的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多直拍印),也有少量篦纹。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较少,以斜线构成的菱形带和两边对称的方格纹为特征。所绘图案十分工整,此类图案者以罐、杯居多。器型有罐、盆、碗、杯、盆、豆、盉、斝、鬲等。其雕塑艺术也相当发达,曾发现有精美的陶鸟头,以及陶罐口沿上面形象逼真的人面。

  四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墓地,它和泰安大汶口隔河相对,是一个遗址的两部分,考古学界即将其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

  大汶口文化陶器在器形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如背水壶、高颈罐、三足高柄杯(觚形杯)等。其中鼎的造型相当复杂,有盆形、钵形、罐形、釜形等。除有空足的以外,还有实足的。豆也有盆形、罐形、筒形等多种,以筒形豆最为别致。而这一时期的陶器已广泛应用把手、三足、圈足、流口、器盖,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此外,当时的陶塑艺术也非常生动可喜,如山东曲阜尼山出土的陶猪、胶县与宁阳出土的猪形鬶等形象都十分逼真,也充分反映了先民们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时期的陶器大部分仍用手制,多为红、灰、黑陶器。但是到了晚期阶段表现出巨大的进步,不仅出现了轮制,而且能制作相当精美的白陶,以后还产生了薄黑光亮的“蛋壳陶”,这种陶器有的高柄(足)杯器壁只有1-1.5毫米,口沿不过0.5毫米左右(如山东临沂大范庄墓出土的均为细泥黑陶)。尤其是白陶的制作,标志着人们开始使用含铁量极少的“高岭土”,在淘炼、烧制等技术方面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瓷器的出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大汶口彩陶也别具风格,色彩有红、黑、白三种,一般都施在器物外部。其中存在少量“彩绘陶”是在烧成以后再画上的彩色,因而容易剥落。常见纹饰有圆点纹、圆圈纹、窄条纹、水波纹、旋涡纹、三角纹、菱形纹、弦线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平行折线纹、带状网格纹等。这种“彩绘陶”的出现,已开后来战国、两汉彩绘陶器之先河,艳丽非常,也是当时制陶工艺的代表作品。

  五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来,它的分布较广,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都有联系。例如后来在河南、陕西等地也陆续发现了与其类似的遗存,而在文化面貌上则与山东的有所不同。目前考古界一般多将其区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或称“后岗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等。

  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龙泉青瓷守艺人——吴韵杰

下一篇:陶瓷古镇谱写新乐章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