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民国,潦浒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

时间:2021-08-06 14:16:25 来源:曲靖日报 作者:星辰

  潦浒陶瓷在由最初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陶瓷工厂,是二十世纪初的事。

  民国十五年(1926年),滇军旅长高乃勋在潦浒集资创办永兴瓷厂,有职工20余人。永兴瓷厂一改过去“脚蹬盘、手拉坯”成型及龙窑锻烧工艺,改龙窑为仓窑(即阶梯窑),采用新技术成功研制出质地白里泛青的半透明瓷器。又从瓷都江西景德镇引进小九五彩花贴花纸、熏花装饰技术,试制成功“熏花瓷龙碗”,并形成工业化生产。所生产产品主要有粗瓷碗、日用器皿及缸、罐、盆等。产品出来,立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畅销曲靖、沾益、昆明等地。永兴瓷厂的建立,实现了潦浒陶瓷从家庭手工式作坊式生产向现代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飞跃,开启了潦浒陶瓷工业的新篇章,在潦浒、曲靖乃至云南陶瓷史上具有旅程碑的意义。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永兴瓷厂后因经营不善,难以维持,转卖给了滇军军阀张汝翼麾下的师长欧永昌,厂名也随之改为永昌瓷厂。永昌瓷厂在永兴瓷厂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雇工40余人,再次从江西引进先进的制瓷技术,增加了花瓶、茶壶、青花白鹤碗等品种繁多、质量上乘的陶瓷产品,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企业也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

  在永昌瓷厂众多的产品中,尤其以“青花白鹤碗”最为著名,堪称民国时期潦浒青花瓷的经典之作。“青花白鹤碗”取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诗的意境,以青料为墨,在白瓷碗上,大写意地勾画出江岸、古寺、佛塔、人家、江上渔者、飞鹤等形象。碗的外面,一老者走出寺庙,正拄杖走上江桥;江中,孤舟上的渔火在水中闪闪烁烁;江畔,人家屋檐下,头戴竹笠,身披蓑衣的渔者凝神静坐,独钓一江秋水;远处,一带寒山,翠微轻横;渔樵耕读的画面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有着岁月静好,风物长转的隽永。碗中,一只鹤悠然地飞翔在满布碗沿的写意云纹之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永昌瓷厂在云南建水县城东门外开办了建水永兴瓷厂。从曲靖派出多名技工,每年烧制青花瓷碗3万多件,促进和提升了建水陶瓷工业的发展水平。1950年,永兴瓷厂资金枯竭,工人被遣散。1951年,经资方申请,由建水县人民政府接管,投入部分资金,收回被遣散的工人,改为地方国营建水瓷厂。1952年,生产日用瓷16万件,产值26万元。1953年扭亏为盈,建水陶瓷业完成了由私人作坊向国家经营的过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为建水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国民政府“拯济会”的一位姓何的委员到云南,发现潦浒陶瓷生产有利可图,便与欧永昌合股,并吸纳国民党军队的团长巴鸭善、当地士绅、团总许朝阶入股,共同经营永昌瓷厂。从瓷都江西景德镇招来40余名陶瓷技术工匠,雇工120余人,建起九个仓位的新型阶梯窑9座、江西窑1座,用氧化钴手工绘制烧成大、中、小青花白鹤碗和花瓶、茶壶、茶杯等云瓷青花系列产品,使潦浒陶瓷一夜之间提高了自身品格,成了云南高档瓷器的代表。加快了潦浒、曲靖现代陶瓷工业发展的步伐。

  自此,潦浒陶瓷业出现了陶业、瓷业相互促进,陶瓷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潦浒古陶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云瓷青花系列产品广受市场青睐,行销西南各地,一部分产品甚至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市场,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陶瓷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潦浒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设置潦浒镇,下辖12个保、72个甲。国民党“曲靖、陆良、沾益、马龙四县联防司令部”驻防潦浒,彝族土司海中鳌任联防司令,并在潦浒村中的东、南、西、北、中构筑五座碉堡,潦浒俨然成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军事重镇。

  1945年9月,在曲靖县长杨玉生的倡仪下,曲靖、陆良、沾益三县共同集资在潦浒创办了“盘江中学”。1948年秋,吴耀魁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委派,在盘江中学秘密建立交通站,在教师和学生中积极发展党员,带领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荒、栽茶、做陶器,成立“黎明合唱团”,创办《盘江报》,宣传进步思想,在潦浒播下革命的火种,为迎接潦浒解放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陆沾边陲,曲城之东,群山林立势如龙。南盘流源,龙凤一峰,广厦千间瓷陶丰。晋时创办历史久,胜过诸滇东。国防重镇,滇东要冲,万里教育发启蒙。作育英才,养成智仁勇。科学头脑,农夫身手,健全人格,学以致用……”《盘江中学校歌》不仅是学校办学宗旨的简要阐述,更是对潦浒历史、山川、社会风貌,以及当时作为滇东经济、军事、文化重镇,陶瓷兴、百业兴,广厦千间,经济繁荣的诗意概括。

  民国时期,曲靖境内开始修建公路,民国二十年(1931)四月,曲陆公路通车;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二月,滇黔公路(今国道320线)竣工通车;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二月,川滇公路(今国道326线)通车。民国三十三年(1944)四月,叙昆铁路(又称川滇铁路)昆沾线通车。从潦浒出发,汽车、马车运输,东行直抵贵州,北上可达四川,南下连通广西;转火车可到昆明,道路交通条件的较大改善,使潦浒陶瓷能够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元代出现“真正意义的瓷上作人物画” 大家对瓷器有了“获取知识”的附加诉求

下一篇:陶瓷上的“新中国记忆”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