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釉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
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康熙时期的天蓝釉瓷器釉色有深浅之分,深者呈淡雅的天蓝色,浅者釉色更显清淡。发色均较纯正,总体给人以柔和淡雅纯净之感。
釉质莹润、坚密,釉面光亮。施釉较薄,釉层均匀。康熙器物瓷胎与瓷釉结合得非常紧密,故此类器物中不见有釉面开片现象。
由于施釉较薄,烧制成型后于器壁棱角或口沿处呈现白色效果,有些口部则施以深蓝或酱色釉作为装饰。底足处多施白色釉,有些则施天蓝釉,胎釉结合处修胎规整。
在器物表面有简单的装饰工艺,如梅瓶的颈部有的饰以弦纹一道,两侧饰有如意或月牙装饰。
官窑器底足处以青花料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其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与久负盛名的康熙豇豆红釉典型器型“同款”的器物。
比如菊瓣尊:
柳叶瓶:
以及镗锣洗等等。
雍正天蓝釉瓷器的烧造在康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深浅不一的两种釉色,深若雨后晴空,淡趋月白。
此时期的天蓝釉瓷器较前一时期普遍颜色略深一些。釉质均莹润坚密,釉面亮泽,有较强的玻璃质感。施釉匀净。器物口沿及棱角处釉层稀薄多为白色。多数器表与内壁的釉色一致,内壁施釉均匀程度较器表略微欠佳,而总体上能够保持与器表一致的瓷釉质量。
有些器物内壁则施以白色釉,此种情况以碗类居多。大件琢器类的底足多施天蓝色釉,如:各种瓶类、方缸、花盆等。小件器物,如:盘、碗、文具类,底足处均施白色釉。胎釉结合处做工同于康熙时期。
雍正时期的天蓝釉瓷器足际露胎处多为浑圆的“泥鳅背”状。其胎骨质量与前期一致,只是小件器物较康熙时期的略显轻薄。大件琢器胎骨较厚,但不显笨拙。这时期的天蓝釉瓷器常见有各种装饰,多为弦纹、乳钉纹、贴塑铺首耳、模印花卉等装饰效果。
清雍正款天蓝釉弦纹穿带瓶,沈阳博物馆
瓶为直口,颈肩部直连瓶腹,颈左右两侧各有圆筒式贯耳,垂腹呈扁圆形,腹部中间有两道凸起弦纹,底部为圈足,圈足左右两侧各有方型孔洞,应是仿造古陶器穿绳系带之用。器物口里及全器表面施天蓝釉,清幽宁静,光洁明亮;瓶底亦为天蓝釉,中央为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方款,圈足底部施以酱釉,为土黄色。 穿带瓶由穿带壶演变而来,因瓶身两侧有穿带用的双耳、孔槽而得名。新石器时代盛行陶制品,唐代北方地区流行彩色陶鱼形穿带壶,辽代有扁、圆等式样,宋代多为盘口,器身也较前清秀,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也有烧制。这件雍正款天蓝釉穿带瓶制作工致,釉色端正,应为清代官窑穿带瓶的代表作。
乾隆时期的天蓝釉瓷器,釉质同样丰滢滋润,光泽度较强。施釉均匀,但较前期肥厚一些,有些器表积釉处微泛黄绿色。乾隆后期釉质稍显粗松,釉色不及前期那样纯正。
器物底足处依然修胎规整,有些民窑器物则显得做工较为草率,时常在足际近釉处留下一圈细小的锯齿痕。足际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乾隆前期多为浑圆的“泥鳅背”状,后期则出现斜削式,或为中部有棱角突起。个别器物圈足露胎处施以酱褐色釉。
从瓷胎上看,前期尚能保持雍正时期的特征,后期逐渐变得粗松了一些,但仍能保证质量。胎体较雍正时期略显厚重。
清乾隆天蓝釉石榴尊,沈阳博物馆
尊口为折口,口沿外卷,外部微刻六瓣花形,颈部较粗,溜肩,腹部为圆灯笼形,底为圈足。此尊从器口、颈部连同器身,整体浅划为六瓣形,似石榴果实,造型生动。全器内外遍施天蓝釉,白中泛蓝,蓝见清爽,使人赏心悦目。暗刻的竖状条纹呈深蓝色,在浅蓝釉里自有一种风姿;尊底部亦为天蓝釉,无款识;圈足底部施以酱釉,从外观即可以显见,与全器天蓝色彩相配,别具韵味。 天蓝釉是钧窑釉色之一,深者谓“天蓝”,居中为“天青”,淡者为“月白”,它是康熙时期景德镇烧制的一种高温颜色釉,其釉中含有1%左右的钴料,在高温下可烧成犹如天空的蓝色。康熙时天蓝釉均为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较大器型,因其大部分为官窑器,故传世品较少。这件石榴尊为纯正的天蓝釉器,是乾隆年间官窑产天蓝釉的代表器。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 天蓝釉菊瓣尊 清康熙
康熙天蓝釉菊瓣尊,高17.3厘米,口径19.1厘米,底径15.8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时期的器表装饰较雍正时期又有所增多。常见有模印、雕刻、描金、贴塑等装饰工艺。
上一篇:陶瓷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