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唐琼 董明月
锔盆 锔碗 锔大缸喽……亲切熟悉的吆喝声,展示的是中国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说的也是锔瓷。在山东淄川经济开发区,有一座艺术工作室,踏入室内,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副对联“炉中生日月 锤下定乾坤”,这便是锔瓷艺术家杨涛工作的地方——锔合居。
专注
1964年出生于淄川的杨涛,属鲁班细木作门派,是锔瓷艺术家、中国古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
他总结出了锔艺行当里锔件、补件、包口、配饰、镶饰72法136技,始创独龙锔、无缝扣接壶盖、走水密封、壶盖内双向拉伸、包马蹄嘴、水火交融技法等独门绝技,如今59岁的他,在熙熙攘攘人生道场中,已经与锔瓷结缘五十余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专注只做一件事,那便是锔瓷。
“以前的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孔,再用像订书针一样的金属‘锔钉’嵌住抓牢。锔瓷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变换成另一类具有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杨涛对锔瓷颇有心得。
流连在杨涛的锔合居,温润的瓷器在重获新生后更显独特气质,凝神伫立,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听它们呢喃过往岁月里“破碎与重生”的故事,一杯一盏都令人着迷。与其说对每一个物件都欣赏赞美,倒不如说是对每一个物件都由衷敬畏。那种敬畏之情,是对每件瓷器再获新生的敬畏,亦是对杨涛五十余年如一日的匠心精神的敬畏。
半世缘
在对杨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与锔瓷有“半世情缘”。自接过锔瓷手艺,杨涛认真对待每一件修复品,力求“锦上添花”,为将祖传老手艺传承下去默默努力。
“我还有个称号叫‘杨锢轳’,这个名字体现着家族传承技艺的渊源。我爷爷最早原是名铁匠,后来改行锢轳匠,也就是锔匠,当年可谓家喻户晓。”杨涛爷爷、父亲都从事锔瓷,一门技艺传承三代。
在杨涛的印象中,爷爷杨玉贞经常挑着一副扁担走街串户,扁担上放着所有家把什:木质的工具箱,金刚钻等各种锔瓷工具,还有软化铜片用的烤炉。爷爷盘腿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叮叮当当”锔补着各类瓷器。一件件碎裂的残片,在爷爷的手里摇身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爷爷“锔盆、锔碗、锔大缸喽”的吆喝声贯穿着杨涛的童年,所以杨涛对锔瓷有着特殊的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锔瓷手艺愈发痴迷,起初想靠这门手艺为生,遭到家人的反对,父亲执意让他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但杨涛对锔瓷的热爱始终难以释怀,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他就研究锔瓷技艺。爷爷去世多年,有些珍贵的锔瓷工具也被破坏了,他就自己制作工具。有邻居家的碗、盆打碎了,需要帮忙的,他就免费给锔。目前,他的工作室有3000多种锔瓷工具,一半以上都是自己制作的。
探索
“1987年父亲带着我见了济南府鲁班门细木锔瓷掌门人宋根水师父。师初不收,后经多方面考察。让我在旁边看着他干活。在师父那里的几年,看到了和家门口锔瓷不同的手艺,使我对锔瓷手艺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杨氏锔瓷第五代传承人,杨涛一心想将锔瓷技艺发扬光大,前往全国各地拜师学艺。
凭着自己对锔瓷的悟性,加上10多年的刻苦钻研,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创新。用8年时间钻研锔钉,制作出最小的2毫米锔钉。多年来,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找杨涛做活,至今已有3000余件。
杨涛回忆,“几年前,一名北京客商找到他,希望他将容积仅180毫升的手把壶复原,当时壶体已经破损成17片。仅用了两周时间,便用579个锔钉将手把壶复原。”还有一次,一名滨州客人送来了祖传将军罐式花瓶,当时瓶口破碎,用黑色沥青修补过但不美观,杨涛用了3个月的时间,先是除去了瓶口的沥青,然后钉上锔钉,将它变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传承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正是杨涛的这份认真、坚持和热爱,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也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让锔瓷技艺为更多人所知、所识。
现如今,几乎很少有人会将损坏的日常瓷器送去修复,许多从事瓷器修复工作的人也纷纷转行,仍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屈指可数,且大多年近花甲,锔瓷正面临着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现实危机。
“锔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这门手艺与自己有缘分,应该让它在自己手中传承和发扬。”相比如何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让锔补过的瓷器更加美观,杨涛更关注如何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逐渐有外省的年轻人前来学艺,杨涛手把手地传授,后来人越来越多,就举办培训班,毫不吝啬地传授自己的锔瓷手艺。在传承中,杨涛十分注重“艺品”和“人品”。他说,锔瓷不是一种单用手就能做好的活儿,要用心才能完成。他还是习惯挑着爷爷留下的扁担和家把什,去参加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他希望锔瓷这门老手艺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从一开始热心修复邻居家破碎的碗,到后来将打碎的花瓶“完璧归赵”,再到后来应北京首都博物馆邀请研究性修复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嘉靖青花鱼澡纹大缸……锔瓷技艺传承人杨涛就是如此在“炉中生日月”,于“锤下定乾坤”,虽然以锔瓷技艺成名,但杨涛之“志”,已不限于锔瓷,而是在向往着“工匠精神造福于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上一篇:浅谈陶瓷婴戏纹的时代性
下一篇:法国艺术家萌动的陶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