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夏,“花开盛世”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揭晓。在这场以牡丹为题的全国性赛事中,山东齐河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浩、刘旋子创作的“玄艺杯·国色天姿”,从来自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以及全国近4万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牡丹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这既是中国现代黑陶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荣耀彰显,而这一切都源于母亲河的慷慨馈赠,黄河不但浇灌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还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瑰宝龙山黑陶。
齐河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古代艺术的凝聚,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智慧,承载着远古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而齐河现代黑陶从无到有、从寂寂无名到举世瞩目,继而成功晋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有“全国黑陶看山东,山东黑陶看齐河”之说,这一切作为中国现代黑陶奠基人的刘浩功不可没。他把黑陶文化传承弘扬国内外,创造了一个兼古代神韵与时代风采,且具有独立文化特色和艺术品格的“中国刘浩黑陶”民族艺术品牌。
激情燃烧的岁月
很多人都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但那只是他们人生当中的某个片段而已。对于黑陶大师刘浩,激情燃烧则是他生命状态的写照——情系黑陶,痴心不改,从筑梦、追梦到圆梦,三十余年的激情燃烧,演绎了一阙荡气回肠的梦想交响曲。
刘浩,1939年出生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省齐河县安头乡一个普通农家。1958年考取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聊城地区馆陶县(后划归河北省邯郸地区)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工作,在此度过了20年音乐艺术普及和创作岁月。1983年调回老家齐河县文化馆担任创作员。
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在党和国家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政策东风下,时年49岁的刘浩蛰伏多年的梦想苏醒了,“我还不到五十岁啊,怎么能继续忍受这种浑浑噩噩打发日子的生活,我要张开怀抱去拥抱黑陶,在土与火的煅烧中实现我的抱负……”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义无反顾辞去公职,放下人人羡慕的“铁饭碗”,转而捧起了朝不保夕的“泥饭碗”。
“我为什么对黑陶情有独钟呢?当时我成立了黄河文艺工作队,这期间,我去参观了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立刻被震撼了,我不想这么好的东西在黄土里埋着。当时在河北有一个学生,从北京郊区拿来一个黑陶小件,我一看顿时两眼放光,黑陶是中国陶的鼻祖,是咱们老祖宗了不起的发明啊!我就动了念头,我要烧制黑陶。”“我就是想通过黑陶这门艺术,提高人们的艺术品质、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刘浩怀着一颗求知创业复兴民族文化之心,对“断代”5000年之久的黑陶文化开启了寻根重生之旅。
1987年春天,刘浩创建齐河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先聘请了民间烧盆窑的老窑工指教,又招来中小学毕业生学员,手把手培训技术队伍,以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向学员们悉数传授黑陶制作技艺。还实行军事化管理,对学员们提出严苛要求,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的百人制作团队。在他的精心管理下,黑陶厂被评为全县模范企业。建厂至今培训制陶技工400余人。随着学员们艺业有成,在老厂基础上,齐河的黑陶产业呈现出花开多支、各竞齐芳的多元格局。
为推动现代黑陶事业发展壮大,刘浩全身心投入到黑陶研发课题中,不断克难攻坚,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烧制黑陶的现代工艺流水线设施。在摸索设计第一代现代黑陶之初,他就恪守着以“黑”为特色的文化精神,力求在黑陶作品里“看到民族的影子,听到民族的声音”。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和追求,经过两年的艰难打拼,刘浩创作出了第一批承载着时代之美的现代黑陶作品,正是这批产品为黑陶厂赢得了市场。这期间,刘浩黑陶作品《丰碑》荣获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国际博览会金奖,继而获得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等多种奖项,各地洽谈订货客商纷至沓来,齐河黑陶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形势持续向好,黑陶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这期间,为尽快提高员工的技艺水平,刘浩吃住在厂里,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组织车间班组开展比、学、赶、帮竞赛活动,落实按产品级别定工资的薪酬制度,形成了人人争先,以优质为荣的风尚,还在每年春秋时节,租大客车拉着厂里的员工到周边景区游玩……在一系列措施激励下,图纸似雪片,新作如春笋,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车间和厂区。员工们的技术日臻成熟,更激发了刘浩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张平面设计图纸,转眼间就在员工们手中变成生动鲜活的新产品。齐河黑陶以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文化性崭露头角,开始引起业界瞩目,其精湛的雕工和构思奇巧多变的造型成为业内学习模仿的范本,更为齐河“中国第一个现代黑陶基地”的兴起铺就了希望之路。中央电视台先后以“刘浩和他的黑陶艺术”“齐鲁大地烧陶人”“中国风”三个专题介绍刘浩黑陶创业事迹。
缘起黑陶,一往而情深!回顾创业之初那段热血沸腾、咀火嚼冰的日子,刘浩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无牌词《古城炉火》,词前的一段小注反映了他创业的艰辛历程,“一九八七,正逢天命之年,为承传黑陶文化,割爱‘丝竹’旧业,于晏婴采邑故地立窑创业,转瞬二十又三载,回眸沧桑,师徒合力,泥水风烟,昼夜奋战,巡展北国江南,西行东渡,为国效力,不亦乐乎?欲抒满腔之情,惜心愚笔拙,难为诗赋,今穷余力,勉成此篇,一笑大雅!”
激情燃烧的创造
“黑陶堪称陶祖,是我们祖先在四五千年前匠心独运创造的艺术瑰宝;虽然后来黑陶突然神秘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所代表的龙山文化却开创了我们民族发展史的新辉煌。”刘浩下决心,要把黑陶艺术当作一项事业、一种情怀和追求,用余生追随……
刘浩黑陶艺术赖以萌发、茁壮、扎根的这片黄土地,属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流经齐河,第一次在唐代,第二次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延续至今。齐河黑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陶土就来源于黄河淤积留下的黏土,可以说没有黄河的放肆冲荡、沉静积淀,就没有辉煌灿烂的黑陶文化。齐河黑陶制作选用得天独厚的黄河古道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压光、雕刻等数十道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其制作精致、造型优美,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刘浩步入黑陶艺术领域的时候,正处于现代黑陶发轫之后的成长期,他致力于将传统黑陶艺术的意蕴与现代艺术元素相融合,努力开创一种熔古铸今、具有现代气派的黑陶艺术风范。作为承上启下的现代黑陶艺术的开拓者,刘浩在黑陶工艺、雕刻方法、造型和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探索与创新。为了突破黑陶颜色单一、图案表现方法只能通过雕刻纹理的起伏光影来表现这一局限性,他博采中外图案之形式,汲取华夏图腾之灵性,创造了适应现代黑陶艺术的百余种图案。
“我们的先人太伟大了,他们那时候已经具有了非常高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创造力,他们对黑陶造型的把握,所赋予黑陶的艺术生命力,都是后人望尘莫及的。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拾起老祖宗的宝贝,结合当代艺术的特点进一步创新,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辈,才能使黑陶这一原始艺术的最高典范重放光彩!”刘浩认为,黑陶要遵循传统的定法,但不能以此为“铁门槛”,限制住自我前行的步伐。他以自己沉淀多年的艺术素养为基点,厚积薄发,大胆引入东西方现当代艺术元素,强化作品的旋律感,强调内在的气质美,于具象中激荡诗意,于抽象中纳大千世界,将当代黑陶艺术造型推向了极致,表达了浓郁的现代审美趣味。
他的作品造型以传统黑陶形制为本,又不拘泥于传统器型,总能推陈出新,给人以崭新的视觉体验。著名艺术评论家刘曦林对刘浩黑陶艺术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刘浩的黑陶既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主动的创造意识,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使其作品区别于原始黑陶的复原者,而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他发扬了原始黑陶黑、薄、光的特点,更着眼于现代的造型和富于节律感的纹饰雕刻,在色泽纯化和形意的丰富的统一中,赋予黑陶以新的生命内涵。在现代工业社会里,面对着五花八门的实用器皿,现代黑陶可能失去了实用价值,而逐渐演化为一种界于工艺和雕刻之间的纯艺术品,走进现代的生活空间,走进人类审美的心灵。它可能不具有现代实用器皿的五光十色,但其特有的单纯光泽和陶艺之美也不可能由其它质料的艺术品所取代,更因现代艺术家的灵魂和生命的投入,将使其以‘第二代龙山文化黑陶’独特的意义载入艺术史册。”
刘浩在发扬原始黑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声如罄”这一特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现代生活气息。他以炉火纯青的拉坯技艺和美妙绝伦的雕刻,使黑陶不只是简单的复原,而是一件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如《混沌系列》,摆脱了器型的约束,以抽象之形映现创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令观者在混沌中走向澄明之境,于混沌中触摸自我灵魂,它以一种纯粹的艺术语言彰显了黑陶艺术迈向现代社会的豪迈气度。2012年创作的《龙虎精神》,构思灵感来源于中国书法的草书虎字,一根浑圆的立柱,两侧以各种抽象图形为翼,柱体雕刻有鱼鳞纹、鸟羽纹等图案。龙与虎,均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图腾物,但是“龙虎斗”的说法也一直在民间流传,作品有意扭转历来这一“斗”的印象,改为“龙虎情”,用现代的手法,把两个意向合为一体,形成全新的艺术形体,共同彰扬中华民族的气质形象。《行走的瓶》则以曲线魅力成为佼佼者,作品取女子行走之态为主体造型成瓶,瓶的形象依然是传统形制的样式,但却扭转为婀娜的人体。对人体美的审视历来都是传统黑陶欠缺的,不单是黑陶,我国其他古代艺术也是如此。而刘浩这件作品明显受到西方艺术思维的影响,观照人之本身,发现人体之美,表达了创作者对蕴育生命的母性美的深情讴歌。其他代表性作品还有“藏风”“文明使者”“广厦”“天柱”“草原晨曲”等。他创作的黑陶精品近千种,拥有170项版权作品,其中几十种作品样式在业界广为流行,带动了全国黑陶业的发展。作品巡展全国二十几个重要省市的艺术殿堂,数十件作品被收藏。因其对黑陶业的重要贡献,国家授予他“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和“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发展贡献奖”。
刘浩坦言,自己只是现代龙山黑陶艺术的拓荒者,正像他的作品《牛》传达出的主题:他会像一头老黄牛那样,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躬耕不息。
激情燃烧的梦想
历经近数十年的挖掘、研发、探索、实验,齐河黑陶已享誉陶坛,知名海内外,其工艺成熟,特色鲜明,成为现代黑陶艺术的典范和标杆。而传承弘扬黑陶文化也是刘浩涉足黑陶领域的初衷。除了潜心黑陶艺术创作,他还主动挑起了传播中国黑陶文化的大任。1999年应邀参加在荷兰举办的“世界千禧陶艺大会”,与世界各国陶艺家开展交流对话,展示中国黑陶文化的独特魅力。2000年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刘浩黑陶艺术展”,欧洲时报、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全球主流媒体均进行了详细报道。2003年、2004年又两度赴日本,举办黑陶艺术展览交流活动。这些巡展交流活动,为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黑陶的复兴和黑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在中国陶协的大力支持下,刘浩组织了多次黑陶行业会议,为促进业内互通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还自觉担负起了拓展和壮大黑陶队伍的重任,指导帮助济阳、东阿、济南、茌平、章丘等地创办黑陶厂,开启了黑陶复兴发展的新篇章。他与儿子刘旋子在研发和创新黑陶技艺的同时,率先组织开展以普及黑陶文化、传承制陶技艺为核心的大众制陶活动,让黑陶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发展的新途径。2015年“你捏我捏,让泥好看”体验活动启动,活动受众从幼儿园孩子到退休老干部,从企事业员工到个体经营者,涵盖了社会各年龄段各阶层的陶艺爱好者。活动开展至今,已普及培训陶艺爱好者5万余人,举办四届大众制陶作品展,在社会营造出全民爱陶、制陶、用陶、宣传陶的文化氛围,其影响力辐射至济南周边以及上海等省外区域,赢得了大众及业内的广泛赞誉。
刘浩坚持“以情立业,以文济民”。天命之年的刘浩,从业黑陶的起因动意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时代的呼声,事业的召唤,心灵的寄托。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以汗水赢得了一定成绩之时,用自豪的诗言,道出了无比激动的心情:
夕照青山满情怀、老骥昂首把路开
莫谈四十不学艺、天命之年从头来
老眼识破千古事、拙手重把陶花栽
坎坷征途苦中乐、金杯高举钓鱼台
刘浩与一般办厂经商者有所不同,首先想到的是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承传。在这其间,作品的大量无偿捐赠社会,其中,省市级文化馆堂,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等,捐赠范围,可说是波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北至银川,南至深圳,东到沿海,西至新疆。刘浩黑陶在全国巡展期间,北京西安、杭州、南京等地展点,都有对贫困的黑陶文化艺术爱好者当场馈赠的案例。评估几十年来的各种捐赠,已达到数百万元计。
再回首,刘浩宝刀不老,夕阳更红。八十五岁的刘浩在与朋友们的谈话中,几乎都是事业,都是黑陶,同龄人关注的防老养生问题他很少论及,偶尔有人问到他时,他的回答很独到:“干事业,就是养生的最佳良药!”是的,当一个人,因事业而忘记衰老的时候,他将会永远年轻。
黑陶事业的发展壮大,让齐河成为了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的发源地和研发基地。现在,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示古今黑陶文化的平台,占地面积30多亩的“中国黑陶文化馆”,即将在母亲河畔的齐河县城竣工落成。对此,刘浩满怀期待,“建成后,我想搞一个陶瓷文化5000年大展,以黑陶为主要技术手段,把中华5000年各个时期的人文典型,包括多种形式的艺术瑰宝,系统性制作出来。”“我还准备用黑陶工艺把中国青铜器艺术瑰宝复原,带到国外巡展,彰显咱们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是他的一大梦想。
谈及未来,这位八旬高龄、荣誉等身的艺术家仍然意志奋发,踌躇满志,他还想在有生之年为复兴中国黑陶文化贡献余热。“我现在很忙,连感冒的工夫都没有!”刘浩,这位天命之年投身黑陶事业的拓荒者,在追梦的路上,只争朝夕,步履匆匆——这就是最好的答案!(责任编辑:周静 值班主编:吴金彪 值班审读:石洪开)
上一篇:任允鹏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