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产

非遗美食之浙江——金华火腿

时间:2025-08-07 11:07:33 来源:搜狐网 作者:海辰

  金华火腿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01

历史发展

  早在唐代的《本草拾遗》中就有“火骽,产金华者佳”的记载。两宋时期,金华火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也逐渐增大,成为金华的知名特产。当时《夷坚志》提到了火腿,当时不叫火腿,叫“火肉:乡馔也”。据说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为抗击金兵南下。回乡探亲后,携带大量家乡人民送的腌猪腿返回军营犒劳将士,并将家乡的“腌腿”献给朝廷。宋高宗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又多产于金华府八县,遂赐名“金华火腿”。

  到了元代,元代佚名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里,已有鲜明金华地方特色的“婺州腊猪法”制作法。后来意大利马可波罗将火腿的制作方法传至欧洲,成为欧洲火腿的起源。

  明朝时金华地区的火肉加工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兰溪等县生产的火肉,被列为贡品,进贡朝廷。《金华县志》中清晰记载,万历六年(1606年),火腿与肥猪、肥鹅同列“岁贡清单”,沿着驿道年年北上。20世纪初期,金华火腿远销日本、东南亚,走出国门,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名火腿之一。一直到今天金华火腿依然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02

地域优势

  金华火腿具有“霜刀削下黄水精,月斧斫出红松明”,首先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金华地处金衢盆地的金华有着“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独特地貌,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的气候特点,适合金华火腿的制作。另外也离不开金华两头乌头尾黝黑、腹腿雪白的中华名猪,骨细皮薄、肥瘦适度、肉质细嫩、腿心饱满。

03

制作工艺

  金华火腿制作工艺繁杂,从腌制开始,需经削、割、修、压、绞、敲、捧、拍8大工艺48道工序,用8到10个月方可制成。先将猪后腿修成形状呈竹叶形,刀工光洁,不伤瘦肉,达到“二毛”“二净”。随后腌制上盐,根据大小、薄厚、肉质、气温等调整用盐时间和上盐量,一般分6次,用时一个月左右。

  腌制期后,再对火腿进行洗晒、脱水,保持洁净,防止吸潮而发生黄糊变质。然后进行二次塑造,修去多余膘皮,头脚对直,肉面光洁,达到平视腿形呈“一直,二等,二比,二看”的竹叶形。再进行发酵,保持良好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情况。发酵完成后,便是落架分级,落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抹油堆叠,减缓氧化的同时使火腿表层肌肉软化,深部肌肉变结实,发酵更充分,从而达到后熟提香。

上一篇:福鼎“特产”的E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