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时间:2024-09-01 09:26:44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晨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时代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新时代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在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各类因素中,地区产业分工格局至关重要。地区产业分工合理,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就相对更高,地区产业分工无序,区域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并不完全相同。在此背景下,聚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助于各个地区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明确自身在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面临的难点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非易事,产业选择的精准性、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升级的持续性等问题都是不同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所要面临的共性挑战。

  第一,产业选择的精准性问题。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众多,我国很多地区都具备发展多种优势产业的潜力,但由于不同发展优势的大小及其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力度也不尽相同,这为地区精准识别特色优势产业带来了难题。各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制定了产业规划,并且很多产业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确定产业的主攻方向需要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的重点,将政策资源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这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提出挑战。

  第二,产业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我国部分省份资源禀赋相似,如多地都拥有较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矿产资源等,这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选择发展相似的特色优势产业,造成产业结构的同质化。产业结构同质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区域产业体系将长期徘徊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严重制约我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因此,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是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难题。

  第三,产业升级的持续性问题。创新是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动力,我国部分地区创新能力较弱,增加了其产业持续升级的难度。首先,受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一些地区的创新投入水平有限,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也较弱,导致区域创新资源总体不足。其次,许多地区存在创新资源的配置结构不合理、空间集聚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区域创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一些欠发达省市在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仍显滞后,创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区域创新环境仍需优化。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着力点

  针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难点问题,需坚持以产业研判的深度、顶层设计的高度和科技创新的力度推动并支撑特色优势产业的精准选择、合理布局和持续升级。

  以产业研判的深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选择的精准性。选准特色优势产业的前提是精准把脉地区的发展实际。首先,要找准地区比较优势。全面系统地梳理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要素结构等诸多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科学比对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相似优势的大小关系,找准本地区真正能够对产业发展发挥实质性作用的比较优势。其次,要立足比较优势类型和不同产业类型的关系,科学研判比较优势类型与产业类型的匹配程度,结合现有市场需求和产业竞争格局,精准识别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筛选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确保产业发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顶层设计的高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合理布局特色优势产业需协同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机制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通过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及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和形成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等举措,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助推产业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层面尽可能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各地政府在制定中长期国土空间规划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加强沟通,建立协商协调机制,明确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与方向,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

  以科技创新的力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持续性。产业持续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一方面,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优化招才引智政策,支持更多城市建设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重要作用,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深化跨区域科技创新协作。例如,在东西部协作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东西部地区的创新主体进行跨区域合作,建立健全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机制,活跃人才要素跨区域流动,结对发展科技园区,积极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高创新效率。

上一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质生产力相容互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