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演艺

生命短长,不掩光彩

时间:2021-09-16 10:03:15 来源:光明网 作者:于国鹏

  故宫博物院、东方演艺集团等联合打造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8月下旬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天,反响热烈,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6分,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接下来将展开全国巡演,济南、青岛都在巡演之列,青岛大剧院的演出档期已经确定,计划10月29日、30日各演一场。

  《只此青绿》的创意取材于北宋画家王希孟作品《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为绢本设色长卷,长达1191.5厘米,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

  穿过岁月的千回百转,陶醉于舞蹈、绘画、山水、游观之美的背后,还有许多有意味的故事值得追寻。比如,《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他创作此画时才18岁,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令人不禁遐想,如果天假其年,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还会有何等佳作奇作,又会何等惊人惊世?英年早逝,不坠其名,凭借一幅画“独步千载”,也算是给他一份长久的慰藉。

  并非每个人都能经受住岁月淘洗,也并非每个人都会被历史公平对待。尤其是那些如流星般划过的青年才俊,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身后事只能任人评说,“身后名”则更是载沉载浮,或褒或贬,往往只能归于时运了。

  战国时的苏秦,是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游说各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声名显于一时。去世后却受到许多贬损。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苏秦作传,“列其行事,次其时序”,目的之一是“毋令独蒙恶声焉”,因为他认为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在为张仪作传时,司马迁又专门评论,“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此处揭示了苏秦“蒙恶声”的另一个原因。苏秦早逝,张仪为了成就自己的连横之计,故意到处贬低苏秦的合纵之策。如此种种,苏秦一度声名狼藉。但是,苏秦的历史功绩毕竟实而非虚,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渐回客观。

  唐代有位李观,诗文名重一时。李观小韩愈一岁,两人同为贞元八年进士。韩愈称赞李观“文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以韩愈在文坛的名气与地位,评价如此之高,足可见李观文学造诣之高。可惜的是,李观年仅29岁就去世了。世人对李观的评价,慢慢呈现出下降之势。

  按宰相陆希声的说法,贞元年间,文才特别高妙的有两人,即李观、韩愈,“始元宾(李观字)举进士,其文称居退之之右。及元宾死,退之之文日益高。今之言文章,元宾反出退之之下。论者以元宾早世,其文未极;退之穷老不休,故能卒擅其名。予以为不然。”陆希声之所以“以为不然”,是认为李观、韩愈“所得不同,不可以相上下者”。他进一步阐释,“文以理为本,而辞、质在所尚,元宾尚于辞,故辞胜其理;退之尚于质,故理胜其辞。”显然,陆希声认为,李观、韩愈各有特点,创作个性不一样,正因此,“退之虽穷老不休,终不能为元宾之辞;假使元宾后退之之死,亦不能及退之之质”,两个人的文学成就不会因为岁数长短有所改变。

  陆希声并未对李观、韩愈进行简单的褒贬,尤其没有因为李观早逝就作出不利的评价,持论相对公允。事实上,在唐代及后世,韩愈影响远远大于李观,核心因素并非较李观去世更晚,的的确确在于文学上的贡献。韩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主张“文以载道”,苏东坡都盛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之名,名符其实,不关其他。

  郭德纲曾讲过一个段子: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你把那仨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这个包袱甩出来,台下无不会心一笑。显然,郭德纲这么说,绝非强调艺术高低与岁数大小的正面关联,而是讽刺相声领域的某些乱象。有些所谓的艺术家,在专业上其实并无多少造诣,仅仅因为年龄大辈分高,熬成了“著名艺术家”,在行业内指点江山。这样的“著名艺术家”再多,活得岁数再大,对相声艺术又有多大帮助呢?

  若再活成了“拦路虎”“绊脚石”,去世以后,街坊邻居哭成一片,“多好的人啊,死晚了!”这样的一辈子,又有什么意思呢。

  再回到《只此青绿》和《千里江山图》。王希孟虽然去世早,一幅出色的《千里江山图》足以让他流芳百世。《只此青绿》拿来改编,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从这个例子观察,历史对文学和艺术家们还是靠谱的。人生苦短,更须快马加鞭,多写点能留下的好作品。否则,活得再久,写得再勤,用孔夫子的话说,“虽多,亦奚以为?”

责任编辑:易芳

上一篇:《白虎》:青春小说的乡镇版

下一篇:固学术之本 浚新思之源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