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演艺

《田野里的歌声》:用温暖的方式关注乡村美育

时间:2021-11-11 09:48:39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兆杰

  去兴趣班里学乐器,去少年宫练合唱,去美术馆看展览……城市里的孩子觉得稀松平常,但在大部分乡村还很难实现。过去我们关注乡村教育,总是看孩子们缺不缺铅笔、缺不缺校服。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数千万乡村孩子穿衣吃饭已不再成问题,而音乐、美术、舞蹈等审美教育,则成为乡村教育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一片洼地。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而在乡村教育中,不得不重视美育环节中已经形成的城乡差距。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推出的大型季播公益乡村美育慢综艺《田野里的歌声》就看到了这一问题,用慢综艺的形式传达了乡村美育理念,在情感共鸣中唤起了大众对于乡村美育的关注。

  审美需求是个体生存需求中较高级的精神需要,也是人的本能需要。乡村孩子们也需要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他们需要学习对于“美”的认识和表达。《田野里的歌声》这档节目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看见了乡村孩子的美育需求。整个节目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就巧妙地凸现了这一点。《田野里的歌声》所进行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以及美育理念,不仅唤起了观众对美育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精神。在节目中几位嘉宾在帮助孩子们提升音乐技巧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进行情感的引导教育。他们对合唱团里遇到音准问题的孩子耐心开导,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像朋友一样聊天,在这个沉浸式互动过程中,作为老师的他们不只教会了孩子们唱歌,也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快乐、表达自我,用艺术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用情怀育人的温暖方式,也为新时代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节目另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让乡村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由情感共鸣在观众的精神层面实现凝聚共识。首先,少年的真挚最能引发观众共鸣。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田野里的歌声》更加突出孩子们真实的生命体验。21个孩子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坐姿五花八门,虽然看起来不那么专业,但他们眼神中对于音乐的渴望却最是动人。如节目中来自宁夏中卫上川村的回族女孩李雯,认真地唱着《我是宁夏川的娃》,歌词里那些远方的驼铃和沙漠,在小女孩稚嫩的声音衬托下显得生动可感。孩子们纯真的歌声和由衷的倾诉,迎合了观众追求本真的深层心理认同,让观众的情感与之产生了亲切的关联,也将孩子们的真实需要放在了自己心上。

  除了少年的纯真,乡村的魅力也引发了观众情感的共振。一幅幅美丽乡村建设的画面,让观众内心自发地产生惊叹、赞美,深度地卷入节目情绪感染过程。如在田野采风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要去收集最美的声音,于是田野里的水声、树上的蝉鸣、敲击南瓜的声音、编制麦秸扇的声音、爷爷奶奶在田间劳作时唱的歌、戏台上的越剧、畲族人的民歌……都成为孩子们感受到的乡村之美。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很多宏大的意涵巧妙地寓于音乐这一微观视角之中。跟着孩子们的耳朵,观众以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听见”了美丽乡村新面貌,“听见”了文化的传承。

  最后,观众的共情还来自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之中。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结构,节目立意只有顺应社会情感,才能使观众形成正向的情感投射。近几年来,我国面向义务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如修订教材、“双减”政策等,目的都是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打破乡村教育局限,缩小城乡教育差异,也是集全社会之力共举的大计。受思想观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乡村学校确实缺少落实美育的基础,美育发展与城市相比较为薄弱,甚至十分艰难,大众关注乡村美育的情感取向不言而喻。因此,《田野里的歌声》这一节目题材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振的关键就在于呼应了当下社会共同的情感取向——让教育回归本质,以美为导向、以快乐为抓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这不仅是关乎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情感取向,也是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共识。

责任编辑:忆江南

上一篇:《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下一篇:剧《周恩来》:咏叹调铿锵悠扬 感染力直击人心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