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片段在虎年央视春晚刷屏后,直接带动了线下演出的热潮。近日,《只此青绿》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原计划演出5场,结果因观众反响强烈先后三次加演13场,共演出了18场,观众1.9万人次。每次演出结束,演员们都在如潮的掌声中不断返场谢幕,而观众则沉浸在青绿山水的典雅意境中,迟迟不愿离去。
《只此青绿》的爆红折射出传统文化题材舞台剧目日渐受到欢迎。近几年来,《孔子》《杜甫》《诗经·采薇》等多部舞剧、话剧、音乐剧受到观众喜爱。据大麦平台的数据,2020年至2021年,仅该平台售出的传统文化相关演出就超过3.6万场,观演人次近200万,传统文化文娱消费蔚然成风。
●《只此青绿》加场仍一票难求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出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开演前,保利剧院门口人头攒动,拿着演出票的观众陆续检票入内,还有不少没买到票的观众在场外观望,等待着有人转票的机会。大学生徐同学来看演出,兴冲冲地拿着演出票在门口自拍,她就是在春晚看到演出片段后“入坑”的粉丝,“当时就觉得被震撼到了,节目色调很古典,舞姿很典雅。”春晚后,徐同学一直惦记着看整场的《只此青绿》,“我关注了官方号,也关注了好几个戏剧、舞剧大号,它们会推开票信息,开票马上就抢,我手速还可以,抢到了,我同学也有没买到的。”
原本,《只此青绿》在北京的演出时间到4月17日,后加场至24日,依旧一票难求。目前在大麦网上,该剧评分高达9.4分,观后评论留言排在第二位的观众称,自己随着“青绿”的第一轮巡演看了10场。据大麦网数据,多次购票观看《只此青绿》的观众占比约8%。
《只此青绿》走红,是传统文化题材演出热的代表。近几年来,《李白》《杜甫》《孔子》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剧目日渐增多,也很受观众欢迎。在大麦演出榜单上,音乐剧《诗经·采薇》占据北京音乐剧话剧上新榜第一,近期开票的音乐剧《苏东坡》北京首场快速售罄,标记“想看”的人数持续上升。
●创新表达让传统题材剧作出圈
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剧作,何以在近几年间日渐受到观众青睐?
“《只此青绿》火了和它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有关,春晚舞台只截取了一小段,大家都想看看整场演出是什么样。再加上它的编导周莉亚、韩真之前创作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很火,自然也让观众对新作品充满期待。”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只此青绿》出圈的原因有很多,但它作为表现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有非常成功的地方,“它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做了创新性的表达。它的故事能让现代人走入历史的时空,这种讲述方式就很有创新性。”
在宋宝珍看来,这部剧目是用当代文化的视角回望历史,同时表现出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文人气息和美学韵味的内涵。综观出圈的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它们并非只是讲述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而是用现代的手法和视角,呈现传统文化的美与善。“表现传统文化的剧目并非从《只此青绿》开始,比如之前的实景演出《又见平遥》,还有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等一系列节目,都让人眼前一亮。”宋宝珍说。
大麦平台剧场运营负责人王莞尔介绍,这几年来,展现传统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样化,除了戏曲、相声外,音乐剧、话剧、展览等演出形式也开始融入传统文化主题或元素,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更符合时代发展、更加年轻化。不少剧方也与汉服、茶艺、文房四宝等传统文化相关的生产商和文化公司合作,文艺演出与文化消费相互促进,相互“引流”。
●文化自信让年轻观众走近传统
打开B站或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只此青绿+仿妆”“采薇+教学”“采薇+汉服发型”等关键词,能搜出很多博主的分享。这些博主研究《只此青绿》等舞台剧中的舞蹈、妆容、发型乃至服装,颇受网友关注。而这些在视频或图片中露脸展示的博主,基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传统文化类剧目颇具辐射力,在年轻观众中形成了独特的传播链。他们因为舞台作品的故事、舞蹈、音乐“入坑”一部剧目,进而学习剧中的舞蹈,模仿主人公的造型,再通过自己的模仿,在生活中把剧目推广给身边人。他们并不只满足于当演出的欣赏者,而是积极寻找自己在其中的“参与感”。
观众杨晓在工作之余学习舞蹈,也喜欢古典文学,“我在舞蹈班学了《孔子》里的采薇舞,就去看了这部舞剧,后来听说有音乐剧《诗经·采薇》,我也去看了。”演出看得多了,她也置办起好几身汉服的行头,穿着去剧场,也穿着跳舞、摆造型拍照,“我喜欢这些戏,因为里面的古典舞很唯美,我穿上这身衣服跳同样的舞,觉得自己也很美,因为中国文化里这些传统的元素很美。”杨晓说。
“这一代年轻人确实比前几代人更加有文化自信,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交流的增进,西方的神秘感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了,他们对西方的迷信也没有了。”宋宝珍说,目前的社会思潮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年轻人,更有文化自信和自觉,“他们开始更愿意回首看祖国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的历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