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演艺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首演

时间:2022-11-07 11:09:3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海辰

  《杨家岭的春天》剧照

  大幕开启,宝塔屹立的延安风景映入眼帘。在民族危亡的呐喊声中,手拿小提琴的音乐家、带着芭蕾舞鞋的舞蹈家、怀揣稿纸的文学家、紧握刻刀的美术家与无数有志青年一道,共同奔赴这片红色沃土,如火如荼的文艺春天热烈绽放……

  为赓续延安精神,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11月5日晚,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在国家大剧院迎来首演,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本轮登台,《杨家岭的春天》将持续演出至11月9日。

  现场

  陕北秧歌再现峥嵘岁月

  鲁迅曾言,“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在古元、彦涵、计桂森等版画先驱的作品里,刻刀留下了关于革命圣地延安的滚烫记忆。这些木刻版画成为了《杨家岭的春天》的灵感来源。舞台上,版画的硬朗笔触和浓郁色彩凝结成了山川风景,舞者们挥起红绸,扭起秧歌,以极具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舞蹈,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革命的峥嵘岁月。

  《杨家岭的春天》聚焦于文艺工作者的转变,起初浪漫天真的年轻人们,在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深刻地体会着“深入生活、植根人民”的含义:音乐家和舞蹈家与当地老妈妈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到了人民如母亲般的深情、如厚土般的滋养;文学家用纸笔记录下婚姻自主、“豆选”等新思想在群众间的普及和深入;美术家在枪炮声中创作,在生死间成长,他们用生命和信仰镌刻的一幅幅版画流传至今,“延安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剧中,民间艺术的魅力被极致彰显。比如,第一幕的女子群舞“挑水”、男子群舞“抗旱”以大开大合的气势还原了艺术家与劳动人民一起劳作的场景,“入仓”舞段的安塞腰鼓激扬肆意,飘飞的红绸伴着热闹的锣鼓舞出了丰收的喜悦,把全场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第二幕中,文学家的梦境光怪陆离,梦中的他仗义出手,阻拦了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模仿皮影戏的表现形式既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梦境,又增添了不少逗趣幽默的亮色,赢得了全场观众会心的喝彩与掌声。

  创作

  以舞入画,以画代舞

  《杨家岭的春天》集结了总导演张晓梅、张云峰,编剧许锐,作曲程远、谢鹏等一线艺术家组成的主创团队。以版画作为切入点,是《杨家岭的春天》的一大巧思。“延安木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瑰宝,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最真实地反映生活和战争。”许锐解读,版画凝结着曾经的文艺工作者对所处时代的观察和理解,“每一幅版画都有深刻的故事。这部剧的很多舞段、剧情来源于版画,可以找到彼此对应的场面、调度和人物关系。”以第一幕的群舞“抗旱”为例,舞者们的表演几乎一比一地复刻了古元创作于1943年的版画《抗旱》;第二幕中主张婚姻自由的片段则参考了古元的另一幅作品《调解婚姻诉讼》,版画中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也被搬上了舞台,引导着矛盾冲突进一步展开。

  与此同时,在张云峰看来,版画的确具备“可舞性”:“版画中融入了刻刀的寸劲,这种力量运用到舞蹈动作中,会变得非常生动。”主创团队仔细观察美术家使用刻刀的手法,把他们用力的动作嫁接在舞蹈语汇中,变成了“折”的手腕动作。张云峰明显地感觉到,传统的秧歌舞“一下子就有了崭新的视觉感受”。

  幕后

  寻找属于中国人的舞蹈动作

  “在创作中,我们坚持必须要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舞蹈动作。”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见证了《杨家岭的春天》的创排过程。“秧歌有一种厚重但亲切的基调,我们的祖辈、父辈也许扭着秧歌参加了‘大生产运动’,或者欢迎过解放军战士。每当扭起十字步时,我们和先辈的步伐是一致的。”排练时,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杨家岭的春天》由国家大剧院BDA青年舞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和创意学院的师生共同创演,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约为50岁,最小的刚刚成年,但扭起秧歌时,“大家的步调非常一致,融为一体,所有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跳什么。外化的动作,内里是文化和情感的一脉传承。”

  “曾经的文艺工作者坚定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依然抱守着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需要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在剧中饰演文学家的汪子涵说。同为文艺工作者,汪子涵被前辈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也希望能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观众。第二幕结尾部分,一直在书写的文学家提笔奋力一挥。平心而论,对舞台经验丰富的汪子涵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动作,但他认为,“这一刻是最难的,挥不好,气场就会散掉。怎么才能一笔到位、挥出那个年代的气势和力量,是我这次参演最需要揣摩的部分。”

  专家观点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既有浑厚苍劲、明朗清晰的“刀木之味”,又富含陕北乡土气息的别致韵味。舞蹈语汇从细微处着眼,颤、走、折等动律给了观众一种“力”的冲击,戏剧性的结构昭示“艺术家”在人民群众中寻找到了文艺创作的意义所在,这是对“人民至上”的真理发现和情感表达。这是一场具有教育和鼓舞力量的观赏体验,它一笔一刀,刻肌刻骨,共同勾勒出盎然生机的杨家岭的春天。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 金浩

  一幅幅版画在“艺术家”们的演绎下活了起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走进80多年前的杨家岭。舞蹈诗剧用极具当代风格的汉族民间舞样式,生动的舞台画面,为观众呈现了那充满激情的“延安岁月”。那是热土培育下的种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人民中获取力量!它如春天般温暖而生机勃勃,将留在每位观众的心间,生根、发芽……

  ——北京舞蹈学院教师 谢秋水

  (记者 高倩)

上一篇:欢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金山之声”沙龙 周末音乐会在北京伏羲琴院举行

下一篇:五个篇章讲述凉山70年故事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