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演艺

旅游演艺焕发文旅市场新活力

时间:2023-12-04 15:12: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海辰

旅游演艺焕发文旅市场新活力

  ▲上海演艺大世界为观众开启沉浸式观演之旅 蔡维帅 摄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同程旅行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演出+旅游”消费趋势报告》也显示,今年以来,旅游演艺呈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愿“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借势火爆的演出市场,各地知名景区纷纷引入演出节目吸引客流,促进旅游消费。旅游演艺如何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

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

  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通过“文旅+体育+演出”的精彩组合拳,让一场体育赛事促成了一场多元主体汇聚的集体“表演”。据不完全统计,“村超”为榕江吸引游客338.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4亿元,同比增长164.05%。

  “目前,演艺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高品质的演艺项目天然具有‘融’的基因,它让文化内容变得立体鲜活,让文化展示拥有新的时空,让文化魅力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富含时代气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说,并非所有演艺项目都可以“出圈”,所谓的高品质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对市场动态和传播节奏的精准把捉。媒介化时代,一个好的演艺产品既要突破海量旅游自媒体的重重包围,又要与目的地城市的认知扩散和形象升级产生谐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出圈”。

探索旅游演艺新玩法

  山东省致力于打造个性十足、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演艺新玩法。在济南超然楼、淄博海岱楼等热门“网红打卡地”,定期推出“文艺点亮泉城”“追光海岱楼·奇妙淄博夜”等系列演艺活动;在曲阜,从“老三孔”晨钟开城仪式、暮鼓关城仪式、祭孔展演,到“新三孔”汉服游园、大型演出《金声玉振》、灯火闪耀的尼山夜游季,演艺活动让儒家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载体;在菏泽,牡丹文化沉浸游园体验秀将牡丹的源起传承和黄河文化融入演出,结合音乐、戏剧、舞蹈、戏曲等表现形式,营造文化游园体验……

  上海演艺大世界5年来共演出剧目10万多场,既有专业剧场的“大戏”,又有各类演艺新空间里的“小戏”,打造“全城有戏”的文化氛围。重庆市巫山县“三峡之光”情境夜游每天晚上都会如期上演,游船外,巫山旖旎的风光与满城霓虹交相辉映;游船内,非遗民俗文化歌舞表演、诗词歌赋戏剧表演轮番上演,实现了“内外联动”“虚实结合”,游客能欣赏巫山夜景,也可以深度体验巫山文化的浓缩精华。

  当前,旅游演艺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张骁鸣将其总结为“五全”。一是全空间,演艺场所不再局限于常规剧场、戏院、音乐厅,而是结合地方特点广泛灵活布局,可以在市民广场、购物中心、古旧建筑、大河游船等。二是全时段,既有定时定点,也有随到随演,更有配合于假日、节庆、赛季赛事的灵活组合。三是全谱系,所涉及的文化艺术类目范围之广远超过去时代,不仅非遗中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成了主角,实景演出、化妆游园、沉浸戏剧、灯光秀、装置秀等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四是全主体,既有实力雄厚的龙头演艺集团,也有创新创业的青年文艺团体,还有与景区、街区、商场、美术馆、博物馆、工业遗址等不同资源产品主体的跨行跨界合作。五是全体验,在日益成熟的新技术支持之下,演艺产品对人们的感官激活更彻底,也更大胆地采纳了一些先锋剧场的理论或演艺理念,让观众或游客成为演艺作品的共谋者和共创者,闯入全新的体验天地。

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旅游演艺如何不断创新,为游客提供新看点、带来新体验,促进新消费,激发文旅市场活力,为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讲述古蜀文明辉煌和成都厚重历史的大型文旅剧《花重锦官城》在成都文殊坊·妙剧场上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成都是旅游的集散地,想吸引游客留下来,需要‘产业服务+演艺’进行配套服务,未来我们将营造开放式剧场,将‘妙剧场’及周边升级为‘妙趣锦官城’,打造成都文化体验的文创地标空间,还计划全面呈现沉浸式演绎互动的文商旅融合景区‘花重锦官城’,不断强化IP打造。”该剧出品人说。

  山东紧扣需求,加速多元业态创新,精准匹配需求端、优化创新供给端,着力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旅游演艺项目,构建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产品体系,以多样化、高品质供给满足消费新需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蕾表示:“山东将拓展数字化新场景,运用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搭建数字化文旅体验线下场景,营造虚实相生、深度沉浸的智慧场景氛围,赋予身临其境的新奇体验,使演出场景和观演体验更加多元与动态。”

  张骁鸣认为,推进旅游演艺创新发展要注重轻资产投入和运营、大力扶持演艺新创作、培育特色演艺之都和推动国际化转型。(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责编:刘晗旭]

上一篇:一座城市的艺术浓度——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观察

下一篇:舞剧盛宴首次走入高校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