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演艺

百姓登台唱大戏

时间:2024-08-16 08:00:1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海辰

  利用演出间歇,团员胡靖仪向观众介绍越剧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大家亲身体验越剧的表演形式和特色。

  千年古刹报国寺内,越剧演员扮相的“宝玉”和“黛玉”走着台步,引得游人频频驻足。他们并非专业越剧演员,而是来自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的团员,这支由业余爱好者因热爱而聚在一起组成的剧团,让越剧这种诞生于南方的艺术形式,在北京生长出灿烂的艺术之花。

  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97年,是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精品演出团队之一。目前,剧团由四十几位成员组成,年龄跨度数十岁,来自各行各业,“团员里有学生,有公务员,还有国企高管,很多人刚来时是越剧‘小白’,现在都能上台演折子戏。”该团团长陈红自豪地说。

  团员们为慕名而来的观众倾情奉上精心准备的剧目。台上,演员全情投入,台下,观众认真观演。

  演出间隙,团长陈红(左一)与黛玉的扮演者赵丹宇反复揣摩表演中的细节处理。

  千年古刹报国寺内,越剧演员扮相的“宝玉”和“黛玉”走着台步,在古朴的环境中排戏。

  一支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剧团,学戏就靠“老带新”。陈红说,12年前她自己加入剧团时,对戏曲还不够了解,“我先从道具和场务做起,演出时管个音响,搬个道具,慢慢跟着老团员学戏。”陈红介绍,团员平时根据网上的资料学习,每周日剧团有一天的排练时间,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五点,老团员教新团员,形体、声乐、咬字都要学。资深老团员还会向越剧名家、演员请教,也会专门在假期前往外地学习,学到了新知识,回来再无偿教给新团员。团内北方人占大多数,不了解越剧方言的咬字,来自南方的团员就教大家发音,不少团员都有自己的唱词本,上面用拼音或汉字密密麻麻地写着不同唱段的发音。陈红说,剧团的排练集中在周日一天,很多团员都很珍视这一天的学习机会,一位家住廊坊的团员,每周都雷打不动地坐火车前来排练。

  难得的是这份认真与坚持,多年来,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储备了《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部传统大戏,还由该团艺术指导、越剧编导金毓麟创作推出《黄道婆》《潘玉良》两部原创剧目,曾受邀参加“中国戏剧节”展演,也曾前往越剧的故乡——浙江巡演,广受好评。在这两部原创剧目中出演主角的资深团员赵丹宇,也被专业越剧演员交口称赞。在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曾登上湖广会馆、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更是平均每半个月就会在社区、校园举办普及性演出,让很多市民在家门口了解了越剧这门艺术形式。

  团员们虽然都是非专业,但个个全能,服、化、道样样都是亲力亲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常的剧目排练也是声情并茂,一丝不苟。

  每周日,团员们一早就走进排练厅,开始一整天的训练。

  每逢外出演出,剧团的团员们就像集体搬家一样,每位团员负责自己的行头,成箱的大道具就集体运送,“我们自己的车都是道具车,每个人能拉多少拉多少,实在不够了再集体出钱租车专门拉道具。”陈红介绍,在剧团中,出演主要角色的团员都自己置办戏服,龙套的服装由剧团共有,很多团员还自发学习编制头套发式、制作道具、勾脸上妆。演出前,团员们在后台你帮我勾脸,我帮你整理衣服,还有人专门管理音响字幕,虽然忙碌,但井然有序。

  “这个团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诚,所有演出都是公益的,我们聚在一起不图钱也不图名。”陈红说,在这里,团员们戏一起演,道具一起买,化妆一起学,每天都特别开心,“坚持下来不容易,但我们反而齐心合力做成了,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陈红感慨道,“看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因为我们喜欢上越剧,喜欢上传统文化,我们也非常自豪。”(北京日报记者 韩轩 摄/记者 方非)【

责任编辑:唐巍】

上一篇:国家大剧院版“指环”《莱茵的黄金》月底登台

下一篇:中学生戏剧:成长“实验室”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