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他的生存空间和历史舞台,中国人亦然。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是居于世界的中心, 所以称为中国,又因为所居住的国度,土地美丽可爱,所以又自称为中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文化,起始于个人简单的佩饰与需要。
基于”艺术源自生活“的定律,现在许多形制不明的玉器,多与原始宗教有关。
因为任何一支史前文化的发展,均有一些特定的环境因素在左右他,例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变化、动物、植物、水中生物,或是大自然最容易取材的几何图形,都能够提供原始文化创作者一些灵感,形成文化的内涵。
而作为文化内涵一部分的玉器 ,当然不会跳脱出这个范畴而独立发展。所以,要成为一个玉器鉴赏家,必须从读史开始,多研究史前文化的田野考古资料,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有些所谓的鉴定培训“大师”,反对用玉文化的角度解读鉴定理论,反对用史学的方式来讨论艺术品,这是缺乏文化历史常识的一种表现。
以玉器与我国文化盘根错结八千年,情感之深,我们更应该以历史性的角度来重新定位,把象征最珍贵材质的玉器,作为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质,理应受到史学家和收藏爱好者普遍应有的重视,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一个小小的原始部落不断的争战、融合和扩张,终于成为大的庞大帝国。
三皇五氏(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五氏是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帝(皇帝、玄帝、淏帝、尧帝、舜帝)
中国历史经过了盘古开天的神话时代,与的传说时代后,发展到半信史的夏、 商朝。
早期,夏朝文化在史学家眼中,一直是存疑的,因为在考古学上一片空白的缘故。
直到197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偃师县的二里头、洛达庙、东乾沟等地进行挖掘,首先在洛达庙发现了文化遗址,继而在二里头也发现遗址 。而以二里头的文化遗迹,遗物较多,面积最大,堆积也最厚,故而学者都习称“二里头文化”。
依据碳十四测定,该文化的年代距今4000到3500年之间,上限约等于龙山文化晚期,下限则似与商早期的文化重叠。整个文化区域分布的范围,大约在现今的山西省南部与河南省西北部(和《史記》所记载夏人活动的区域吻合)
依据前面介绍以及学者所归纳,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部分)应该是正确的,而这支文化也是从石器时代跨越到铜器时代的关键。
在二里头文化的玉器中最突出的是玉兵器,俨然强调国家是由“武力”所形成的军事与政治统治意味。玉兵器就是作为统治者地位及其权威的象征,也表示原始氏族社会的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逐步解体,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夏朝文化的范围 ,除了二里头文化之外,在山西南部地区,包括龙山文化晚期和其有承袭关系的东下冯类型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玉戈、刀、钺、戚、圭、璋、瑗、柄型器等。
其中心以柄型器的制作最为精美,而且造型富于变化,图案优美,显示运用了研磨、切削、阴刻、阳雕、浮雕、钻孔、搪孔等多种雕琢技术。
玉材多使用独山玉(又称南阳玉或南阳翠)与闪玉为主,表示二里头文化中,制玉的技术较以前进步,也显示青铜器的大量使用与玉器制作之间的发展关系。据学者指出,南阳玉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三代,中原内地玉石原料的主要来源。
夏朝文化在史学家眼中,一直是存疑的,因为在考古学上一片空白的缘故,所以古玉界有“三代不断夏”之说。直到197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偃师县的“二里头”发现了文化遗址。
在时空上的考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是正确的。据《史記·夏本记》记载,夏朝共十七位国君。夏君谱系为:
1、禹(公元前2183年? )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杅
8、槐
9、芒
10、泄
11、不降
12、扃
13、廑
14、孔甲
15、皋
16、发
17、履癸(桀) (公元前1802~ 1751年? )
二里头文化是从石器时代跨越到铜器时代的关键。
原始的以“他山之石”来攻玉的制作方式,有了重大的转变;铜的熔点低、可塑性高,配合解玉砂来雕琢玉器更能得心应手,提高了玉雕工艺的精密度与高难度的技术。
这一件器为二里头文化,兽面纹柄形器。造型独特,运用近似良渚文化方琮的兽面纹风格,以直角的切线为中心线,減地浅浮雕,把“地”压平,刻划出对称的兽面纹。
全器比例匀称,钻孔笔直,做工更是讲究,经白化与扩散沁色后造成自然而土古的斑驳品相,是二里头文化罕见的精稀绝美品。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古玉进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