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文化和玉文化的概念

时间:2021-07-01 09:45:11 来源:中华玉网 作者:huayu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的特殊现象,文化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玉文化在中国有考古资料证明的历史长达八千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玉文化在中国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过,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文化形式,是世界文明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文化形式。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有关玉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这些足见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因此也形成了华夏民族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孔子曰: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 ,就是把德与君子联系起来并追溯至远古。由此可见,与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的行为方式使玉由单纯的佩饰变为实用、审美与修身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了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的说法: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

  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珠宝玉石最早的国家,玉石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圣洁之物,作为权力和吉祥的象征,得到历代王公贵族的喜爱。珠宝玉石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特别是玉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常会把一些民间传说、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信念等观念形象化地融入玉石中,赋之以特殊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殊的一种文化形式,即中国玉文化。玉文化就是一种以玉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玉有关的文化形式的总称。

  一、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的组成

  文化包含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主要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则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是性文化。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工作制度、社会制度等行为规范。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4、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是指思维方式(哲学)、价值观、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情趣(艺术)等精神世身(三)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较之其他生物所独有的。

  (2)文化是人类社会较之大自然所独有的,它是有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只有有社会性质的事物才会有文化特性。

  (3)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而:生活制度、家庭制度、工作制度、社会制度等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思维方式(哲学)、价值观、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情趣(艺术)等精神世界等等。这些反过来又叫作文化现象。

  二、玉文化的概念

  (一)玉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玉文化就是与玉有关的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和玉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玉石本身只具备显性文化(物质文化) ,所以玉文化是指通过王这一特定的物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二)玉文化的表现形式

  1,直接表现形式(记录性)

  玉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与纸的作用相类似,它通过人为的手段直接记,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例如:雕刻一个佛像作品就直接记录了一种心理文化(宗教文化) 雕一个场景假设为花好月圆直接就直接记录了一种行为文化(风俗)。

  2、间接表现形式

  玉文化的间接表现形式是反映人类社会在与玉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古人在使用玉石中反映出来的礼俗、道德、制度等等;人们在制作玉件中反映出来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审美情趣、工作制度等等。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碧玉—当初爱答不理,如今高攀不起

下一篇:玉器素活中的题材——《瓶》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