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传统文化与玉雕图案(下)

时间:2021-12-06 14:12:47 来源:中国和田玉鉴赏网 作者:玉鹤凌风

  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大量的佛教题材出现在这时期的玉雕作品中,且造型优美,尤其结合了绘画、雕塑等技艺。以及和佛教有关的故事和图案也都成为玉雕作品的题材。

  (接中部)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早期及是在上层皇族阶层流行,最初主要还是靠特权阶层倡导自上而下流行开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并迅速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在中国历史山留下了大量的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我国盛行,它的所宣扬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众多的佛教图案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佛教雕塑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大量的佛教题材出现在这时期的玉雕作品中,且造型优美,尤其结合了绘画、雕塑等技艺。以及和佛教有关的故事和图案也都成为玉雕作品的题材。外来的佛教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有机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都要人们相信有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吗修身养性,追求至善至美,然后达到幸福的永恒。历朝历代常被统治阶级用来麻痹笼络人心,为他们的统治服务,儒、道、佛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传统吉祥图案的思想基础。

  吉祥图案是以象征和寓意来表现人的情感,而中国语言和汉字的丰富多样性,更增加了吉祥图案的表现力,汉字是语言表达的工具,它是由图像演化而来的表意符号,具有明确而有直接的表意性。古代的民间玉器上往往也有用汉字直接写上“福”“寿”“富贵”“如意”等吉祥字样,通过汉字直接形象的表意特点来表达意愿,由于这些字本身就具有向往美好的感情色彩,以字的造型或言意,就能使人心领神会。中国的语言特点,还允许在一定的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言的谐音来表达特殊的意义。这种谐音的运用,和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的运用不无关系。在我国的民歌当中也一直利用这种谐音来表达情感,比如以“莲”表“怜”,以“丝”双关思念等,这些谐音的运用非常符合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文化特点。传统吉祥图案也巧妙利用这些谐音,刻画一些纹样图案来隐喻吉祥的寓意,如利用蝙蝠的“蝠”谐音“福”,“桂”隐含“贵”来谐音富贵等等,玉器的吉祥图案不论是以文字直接的表达,还是图案隐讳曲折的表现,只要是处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都表达了当时人们祈福纳祥的愿望,也丰富了吉祥图案的内容。玉器用途的多样性,促成了吉祥寓意表达时也可以组合应用,来表达人们的多重意愿。在组合象征寓意时,不仅可以是同一器物上的画面配套,也可以体现不同造型器物上的多个配合,如笔墨纸砚,通过相互搭配,开拓了吉祥图案的思路,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各种文化的大融合时代,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我们传统玉雕艺术如何在新的时代保持生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玉人必须思考的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在玉器上饰有吉祥纹样已成为习惯化了,并成人们所接受的艺术。然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必定是适合新的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增加的新内涵,吉祥图案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玉雕艺术的发展,也必须适合新的时代。传统的吉祥玉雕图案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不断创新的产物,它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与当时人民大众的普遍感情紧密相连,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现代玉雕图案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节拍,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不断的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传统是相对的,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现在创作的图案可能已经在加入明天传统的行列,任何新的图案对将来来说都是旧的。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同样一件作品从不同的时代看,会有不同的美的感受;不同的人看也会有不同的美的感受。传统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从过去来,流过现在,到未来去,并且不断的吸收、积累、冲洗、流动,历史永不停息,但美的东西却永远流传。

  我们要立足于现代文化,赋予吉祥图案更深意义的文化底蕴,不断的揭示美的形态,既能使人们从玉器作品中体味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享受和自豪,同时又能感受到时代文化与审美意识所带来的激情与冲动。我们必须从一个新时代的角度,重新认识挖掘传统吉祥图案在新时代的价值内涵,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从中汲取营养,在纵的继承传统文化,横的借鉴吸收国外文化的精髓,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元素不断的创新,创作出反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玉雕精品,通过我们这一代做玉人的不断努力,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玉雕艺术文化锦上添花。

编辑:刘娜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玉雕图案(中)

下一篇:对话人文玉雕大师王一卜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