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多用于祈福纳祥的玉人

时间:2022-03-31 15:30:55 来源:中国和田玉鉴赏网 作者:玉鹤凌风

  人类本身一直是中国传统玉雕的重要题材,人物类玉雕作品虽然数量较少,但它最能体现中国的造型艺术和雕刻艺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无论是讨人喜欢的童子、开怀大笑的弥勒还是代表长寿的老寿星、象征智慧的姜太公,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福纳祥的精神诉求,至今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解读历代玉雕人像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大溪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人物面孔形玉雕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随后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都或多或少地发现了人物雕刻品。新石器时代的玉人造型简洁,以简单的线条概括人的基本特征,晚期的玉人均琢出服饰,能够反映出当时人的精神面貌。这些远古时代的玉人多用于祭祀,是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产物。

红山人崇拜祖先雕刻玉人

  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玉人和人面形玉饰屡见不鲜,无论是大腹便便的孕妇,还是威武雄壮的武士,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早期主要是女性形象,玉人胸前的乳房和肥大的臂部以及因怀孕而隆起的腹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到了红山文化后期,玉人中开始出现男性形象,甚至出现了一男一女的形象,表明当时的社会形态已由母系社会的群婚制向父系社会的对偶婚过渡。祖先崇拜也由对单一的女性祖先的崇拜发展到对男女祖先的共同崇拜。

  除了表现普通人的玉人外,红山文化玉雕人像中还有表现巫师形象的玉神人和人面玉饰。玉神人头上通常都有两只角,有的甚至有四只角。玉面饰中也有一类是头上有角的,其中有些面目狰狞颇像巫师驱鬼时所戴的面具。古代先民相信有鬼神存在,经常举行驱鬼仪式。据专家考证,曾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原始部落中的萨满教,其巫师在举行驱鬼仪式时头上所戴的部分面具也是有角的。

良渚文化也有玉神人

  红山先民相信玉能通神,他们认为用玉制成头上有角的巫师形象或人面玉饰也具有驱鬼降魔的寓意和作用,因而把这些玉神人和人面玉饰当作护身符佩戴在身上。这种佩玉辟邪的习俗应该在红山文化以前就存在,并在此后的中国社会广为流传。但其后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人并不多,良渚玉人目前仅见江苏高淳朝墩遗址出土的一件,此玉人头上戴一顶大帽子,宽脸高鼻,应该也属于玉神人一类的玉器。

  商代玉器艺术品以人物雕刻品技艺最为高超,商代玉人在制作工艺及艺术表现力上都比新石器时代大有进步。商人特别崇拜鬼神,祭祀活动频繁,制作了大量玉人用于祭祀。商代玉人多呈跪坐严肃状,脸部较瘦,多为尖下巴,薄嘴唇的猴面形,眼部多为“臣”字形,并有与神兽合体雕琢的作品。

商代玉人风格粗犷

  商代玉人通常琢有服饰,琢有卷云纹、几何纹等,线条分剔地阳起线纹和阴线纹两种,线条不太流畅,以平直线居多,整体呈粗犷、简率的风格。妇好墓出土玉器中有一件跪坐玉人雕像特别引人注目,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玉雕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件玉人神态倨傲,衣着华丽,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妇好本人的雕像。

  西周玉人出土数量不多,有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造型以片状居多,也有站立的正面男女像,也有结合鸟兽纹雕琢的。这个时期的玉人造型呆板,多琢出服装,雕刻手法以阴线纹为主。

  春秋玉人又变成以圆雕为主,注重对人物造型的雕琢,人物表情富于变化,身上多饰有凸起卷云纹、阴线纹等。人物的雕琢风格趋向饱满、丰润,线条流畅,抛光效果好,器形一般大于西周玉人。春秋玉人形态多以跪坐状为主,显然是与当时重礼仪、祭祀的社会风气有关。

战国秦汉玉人形象生动

  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人品种繁多,风格各异,人物造型一改春秋以前那种拘谨、古板之态,而呈现出开放、自由、洒脱、优美多变的新形象,同时也较注重对人物服饰和表情的刻画。玉人品种有侍立男女俑像、各种职业人物俑像、成组乐人、祭祀人、舞蹈人等众多品类。人的姿势自由奔放、变化多端,人物表情更加生动、传神,服饰更加写实、具体,纹饰更加自然、华丽。尤其是长袖飘飘的舞人极具动态美,与侍俑的静态美相映成趣。显然,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人在用途上与以往各时期有所不同,题材也更加广泛,虽然很多玉人仍用于礼仪、祭祀和陪葬,但更多的是用于佩戴和陈设,而且艺术价值更高。

  如战国时期片状的玉舞人多有穿孔,便于佩系,人物挥舞长袖,或站或蹲,极富动感,而且玉人多由和田白玉制成,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祭祀人通常为四人一组,人物分跪坐、站立两种,分别持璧、璜、圭、琮等礼器,神态庄严肃穆,体现了祭祀者严肃、恭敬的态度。

上一篇:玉雕题材寓意之玉观音

下一篇:玉石雕刻中的题材详解之貔貅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