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近半数展品首度展出,看清代和田玉的美玉风华

时间:2025-02-27 14:37:21 来源:中华玉网 作者:李巧蓉

  新疆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考古证明,新疆用玉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并逐渐成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和田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宫廷,以贡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占据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地位。

image

  展品

  近日,“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开展。本展览从故宫珍藏的清代宫廷和田玉文物中遴选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包括汉代和田子料玉辟邪、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五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的采玉图山子、反映清朝与域外地区交往的痕都斯坦玉器等重要展品,其中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image

  展品

  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旨在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古称“于阗”“和阗”等,意为“产玉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料产地。和田玉是指主要由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具有典型纤维交织结构、达到玉石级别的矿物集合体。

image

  展品

  考古发掘证明,新疆闪石玉的开采可早自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制品还停留在简单工具等实用器上。汉代以后,新疆和田玉料开始大量输入中原。唐代,通过丝绸之路,玉石的运输更加快捷和便利。宋代以后,和田玉的开采和贸易持续不断,并逐渐成为中原用玉的重要来源。明代开始,和田山料玉真正得以开采。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后,和田良玉充贡宫廷,成为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来源。

  清朝礼制用玉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亦有损益。册宝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礼制内容之一。立国之初,册宝以金制作,康熙、乾隆时期兼用嘉玉,道光朝以后则专以玉为之,体现了和田玉在清朝礼制中的重要地位。《周礼》记载以“六器”礼天地四方,清朝玉祭礼器则以璧、圭为主,反映了以玉礼天传统的延续与不断变化。清代宫廷玉器注重风雅和意趣,尤以文房清供与仿古制作为最,多以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琢制而成。

image

  展览现场

玉质文房用具造型异彩纷呈,雄浑古朴、清新雅致、繁缛华美兼而有之,装饰纹样亦充满文人闲雅之趣,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乾隆时期,文人雅士追古、嗜古之风尤盛。乾隆皇帝大量制作仿古玉器,既是对文人尚古、慕古思想的认同,也是其追求古朴风雅之美和“进德”“精艺”“与古人相见”之境界的体现。

image

  展品

清宫赏玩用玉,是供品鉴、摩挲、娱乐的玉器,如各式玉料上佳、雕工精巧的和田玉摆件,收纳于盒、屉、匣、函中的小件玉器,以及围棋、象棋、双陆等消遣品。乾隆皇帝在政务之余,与玉为伍,真实触及山川精华,体验天人合一,达到赏玩玉的最高境界。

image

  展品

  清代宫廷对和田玉的日常使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以玉为饰,源于对美的追求。儒家将君子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德与玉的自然属性相比附,玉被赋予五德或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思想深入人心。

  清代玉质饮食器,主要包括碗、盘、壶、杯、箸、匙等,既有精雕细琢者,亦有成批量制作的光素盘、碗等。和田玉饮食器的小规模制作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规模制作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于乾隆皇帝七十寿诞(1780年)达到鼎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巧蓉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巧蓉

  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

编辑 刘丽琴

上一篇:古人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商代玉戈载三千年“以和为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