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守璞归真:和田玉中的时间哲学与人生至道

时间:2025-03-11 14:52:26 来源:中华玉网 作者:海辰

  引子:玉与时光的对话 昆仑山脉的冰雪之下,玉龙喀什河奔涌了亿万年,终将一块顽石淬炼成温润的和田玉。这漫长的地质史诗,恰似人生的一场修行——唯有守得住本心的“实”,耐得住岁月的“虚”,方能成就玉的魂魄、人的品格。

image

一、天地淬玉:时光是最诚实的匠人

  和田玉的形成,是地质运动与时间共同书写的奇迹。在昆仑山脉深处,镁质大理岩需经历300-400摄氏度的高温高压,与中酸性岩浆反复交融数亿年,才能蜕变为莹润坚韧的美玉。这种“自然之道”毫无捷径:地壳的挤压不可偷工减料,矿脉的沉淀无法揠苗助长。正如人生的沉淀,若急功近利地追逐虚名,便如未成玉的顽石,徒有其表却失了内核。

image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而和田玉更告诉我们:“玉不成玉,非琢之过,乃时未至也。”

二、玉德鉴心:守实是君子之道的根基

  孔子曾以玉喻德,将“仁、义、智、勇、洁”五德熔铸于一方玉石之中。

君子佩玉

  ,并非炫耀其华美,而是以玉为镜,三省吾身:

image

仁者如玉:

  玉的温润不刺,教人宽厚处世; 勇者如玉:玉的坚而不脆,启示直面磨难的韧性;

洁者如玉

  :玉的瑕不掩瑜,告诫坚守本真的纯粹。

image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更直言:“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这种将道德具象化的智慧,恰与“守实勿虚”的人生哲学同源——外在的雕琢固然重要,但内核的质地才是永恒的价值标尺。

三、匠心琢玉:在专注中与时间和解

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对玉的敬畏,更是对时间的承诺。”

  古代玉匠深谙“守实”之道:开采时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破石取玉,雕刻时以掏膛、镂雕等工艺赋予顽石生命,每一道工序都需数十年功力的沉淀。玉尺堂创始人李林曾说:“

image

  反观当下,许多人追求“速成”,却忘了真正的技艺如和田玉的矿脉——需在沉寂中积累,在重复中升华。那些被炒作的“天价籽料”,若失了匠心的温度,不过是资本的玩物;而一件融入生命的玉雕,即便朴拙,亦能传世千年。

四、玩玉悟道:在等待中照见本心

  收藏和田玉,是一场与时间的双向奔赴:

image

于物:

  青花籽料的墨色需数百年沁染,红沁料的色彩要万年河水冲刷;

于人:

  从执着于玉价涨跌,到读懂“宁为玉碎”的气节,玩家终将明白——玉的价值不在市场波动,而在文化浸润心灵的深度。

image

年轻时总想集齐所有名玉,如今只留一块素牌在手。摩挲间,触到的不是玉,是自己被岁月磨圆的棱角,和始终未变的初心。”

  正如一位老藏家所言:“

  结语:玉性即人性,守实方得永恒 和田玉的传承跨越八千年,从神玉时代的祭祀法器,到今日承载文化复兴的瑰宝,其生命力正源于“守实”二字:地质运动守住了成玉的法则,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尊严,玩家守住了精神的皈依。

image

:少一分对捷径的幻想,多一分对本质的敬畏;少一分浮躁的投机,多一分沉静的耕耘。

  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玉的智慧毕竟,时间从不辜负真正的“实”,正如昆仑山终会将璞玉捧至人间。你手中的那块玉,又承载着怎样的时光故事?欢迎留言,与千万玉友共话“守实”人生。

上一篇:从石到器 我们对玉的喜爱从未停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