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

时间:2021-05-20 11:10:57 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网 作者:倪方六

甲骨文“武”字(左)和“鬥”字(右)

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画《手搏图》

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汉画像石《角抵图》

少林寺白衣殿内墙上的习武壁画

少林拳法“十八手”之排山运掌

  甲骨文“武”字(左)和“鬥”字(右)

  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画《手搏图》

  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汉画像石《角抵图》

  少林寺白衣殿内墙上的习武壁画

  少林拳法“十八手”之排山运掌

  中国传统武术,近来成为新闻热点。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有徒手技击(如拳击),但传统武术只属于中国,故被称为“中国功夫”。何谓中国传统武术?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即所谓“武艺”。广义武艺含徒手技击和执械技击两部分,狭义武艺仅指徒手技击,以“拳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

  “手搏”:先秦时期兴起的徒手技击

  《诗经》:“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作为国术之武艺起源于何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里的“禽”即擒,原始武术动作可能模仿于禽兽,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即属仿生,有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在黄帝时代便已出现。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武”字的字形有和等,但都是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个“武”字与武术之“武”毫无关系,是一种军事行为。另一个可以代表武艺的“拳”字,在甲骨文中则未发现,可见武艺与拳术在甲骨文时代并没有形成概念。但这并不能断定当时不存在武术行为,含有武术动作的“鬥(斗)”字在甲骨文已发现,写作,从字形看明显是两个人徒手相搏!

  拳术在先秦时表现为“手搏”,手搏即徒手技击,包括现代格斗的成分。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夏朝的末代王桀和商朝的末代王纣都曾是手搏高人,《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谁敢拿生命开玩笑啊!有个叫冯妇的人便这么勇敢。据《孟子·尽心》:“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与兽相搏习武之风,到辽金时期仍很流行,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一次围猎中遭遇猛虎,随行主事官员陈昭衮眼疾手快,跃跨虎背,把老虎弄死。这类搏虎高手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林高手武松,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

  “兵技巧”:汉朝人热衷的练武之道

  《汉书》:“技巧者,习手足。”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时期,后世频繁的“比武”现象当时已出现。《春秋穀梁传·僖公元年》记载,鲁桓公的小儿子友便曾向莒国领军人物挐“约架”,要徒手“屏左右而相搏”。结果友不敌挐,失信使诈,用宝刀暗杀了挐,从武德上讲,友赢得一点也不光彩。

  先秦在中国武术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拳勇”概念的提出。《诗经·小雅》中的《巧言》一诗称:“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大概意思是,既没有武力,又无勇气,只能制造祸乱。春秋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齐国最重拳勇。齐桓公出于强国的需要,曾要求地方大力举荐身手好的人。据《管子·小匡》:“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

  到了汉朝,中国传统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汉朝为对付北方匈奴人,大力提倡民间习武,晁错便建议,“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民间尚武之风顿起,武术理论也随之发展。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其中被视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武术著作《兵技巧》曾提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兵技巧》中有《手博》六篇,推测是当时的拳法专著,可惜具体内容已佚失。

  汉朝人称手搏为卞(抃),习武时很注重力量锻炼,当时民间流行的方法有“翘关”、“扛鼎”,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便“力能扛鼎”,至今其老家宿迁民间乃流行扛鼎活动。

  在东汉末乱世中,身手不凡之人都成了“英雄”,在三国迷眼中有“第一猛将”之称的吕布便擅长手搏,拳法出众。《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布拳捷避之。”

  “拍张”: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武术表演

  《朝野佥载》:佛陀禅师“拳捷骁武。”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习武似乎更为勤奋,如今武林中人崇尚的“闻鸡起舞”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武术高手。据《魏书·高祖纪下》,孝文帝拓跋宏,“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南朝梁武帝时名将羊侃同样武功盖世,指掌功夫了得,有一次他抓住殿前柱子,手指竟然陷进了柱子里,可见功夫之深。

  后赵皇帝石勒则是拳术过人。据《晋书·石勒载记》,在未当皇帝前,石勒常挥拳与邻居李阳斗殴,但“不打不相识”, 石勒当了皇帝后马上让李阳当上了“参军都尉”,他还特地举起李阳的手臂笑着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徒手单人表演性武术“拍张”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据《齐书·王敬则传》,南朝人王敬则便擅长武术表演:“年二十余,善拍张,补刀戟左右。”这种强调表演功能的武术更多地被称为“武艺”,武林诟病的“花拳绣腿”与其难脱干系。

  今天的少林拳可追溯于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专门为来华的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在今河南嵩山建了少林寺。据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所记,佛陀弟子、禅师稠“拳捷骁武”,还有轻功,能“横塌壁行”,就是后来所说的奇功“飞檐走壁术”。隋末时,少林寺僧助当时为唐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对手王世充,更使少林武术火遍天下。到了唐武则天时,“武举制度”确立,鼓励“教人习武艺”,少林武术在唐朝奠定了崇高地位。

  明代,少林武术已天下无敌。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记载:“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需要说明的是,明朝少林武术最出名的是棍术而非拳术,明朝后期少林武僧才“多攻拳而不攻棍”。

  “白打”:武艺中第十八艺

  《五杂俎》:“武艺十八般,而白打居一焉。”

  武术开始获得最广泛的群体基础是在宋朝,武林中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概念就是这时出现的。宋朝人崇尚拳术,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独创“赵家拳”。宋代流行的角抵表演中,拳术表演部分是少不了的,元胡祗遹《相扑二首》中即称:“毒手老拳毋借让”、“虎搏龙拿战两夫”。

  元明时徒手拳击之术被称为“白打”,民间俗称“打拳”,属于“十八般武艺”之一。据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卷五)所记:“武艺十八般,而白打居一焉。”白打在十八般武艺中位列第十八:“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到明朝时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套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曾亲编《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详述实战功能的拳术套路:“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传统武术流派纷呈,仅拳法便有十一家,如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挂拳、孙家披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神拳、九滚十八跌打挝拳等。明郑若曾《江南经略》中称:“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这些拳法,到明末时总体分为“内拳”和“外拳”两大类。外拳以少林拳为代表,为攻击型武术;内拳以武当拳为典型,讲究“以柔克刚”,强调“以静制动”,清代形成的流派“太极拳”便属于内拳。

  内拳虽然不提倡主动出击,但并不示弱。被奉为正宗的张松溪内家拳威力便很大,擅于“点穴”。《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称:“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上一篇:两年后武术人口达60万

下一篇:张荷仙:94岁“功夫奶奶”的“厉害”功夫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