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友》是五洲传播中心、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纪录片,2020年第四季度被广电总局列入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目录。该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行走、对话为表达方式,带领观众走进诗歌、功夫、书画、器物等视野下的古代中国,探索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一次次寻源与追新之旅中,给予传统文化全新的释义和解读,展现其之于当代、之于世界的不朽价值。
一、丰富视角,传统文化的多维度构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五千年的时间长河中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无不时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习、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纪录片《与古为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以年轻态的叙事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的距离。全片分为《诗歌中的禅意》《律动下的功夫》《案台上的雅趣》《水墨间的光影》《餐盘上的四季》《榫卯间的万象》6集,每集都有一位流行文化的创作者携手一位传统文化领域的前辈导师,在行走对话和思想碰撞中,共同完成一次对中国文化的朝圣之旅。从唐代诗歌到中国功夫,从器物文玩到水墨画作,从饮食哲学到建筑智慧,纪录片选取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多元的视角建构起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象,不仅描绘了古人的生活意趣和思想情感,还通过嘉宾们沉浸式的探访、思考和发问,打破了传统文化遥远、陌生的刻板印象,使其变得可感、可知、可亲,带着传承的温度。
二、古今交融,中华文明的时代化解读
“与古为友”,顾名思义,是以当代为立足点,与古代亲近、与古代对话。纪录片就是在这种寻古、访古的过程里实现了古与今的交融呈现,实现了文化的跨界碰撞,实现了对传统的时代化解读。如《诗歌里的禅意》邀请唱作人陈粒和先锋诗人西川共赴一场唐诗的旅程,他们来到西安、辋川、天台山等地,在唐朝诗人们曾经生活的空间里,一方面探寻唐诗的创作手法、吟诵方式,感受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美学,另一方面走进城市的音乐现场对话摇滚人辛巴,讨论摇滚和唐诗冥冥之中的牵连。古代的诗歌和现代的摇滚看似毫不搭界,但古诗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相伴而生,片子在摇滚和唐诗之间建立了奇妙的对照,使古诗文化穿越时空投射进现代生活,变得生动而立体。又如《律动下的功夫》在传统武术与现代舞蹈之间寻求传承的基因。职业舞者余衍林在香港电影人陈勋奇的引领下,去拜访叶问门徒、“实践咏春”的创始人梁绍鸿。他在梁师父的拳馆观察咏春拳的一招一式,感受习武人“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气节,而后编排了一段基于“咏春黐手”的双人舞,赋予传统武术一种现代化、艺术化的表达。此外,纪录片还探讨了如何将古人格物致知的风雅延续至现代生活,如何把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法应用到当代艺术,如何从千百年的饮食习惯中传承天人合一的智慧等……其向传统发问,与当下对接,使观众自然地代入,也使传统文化得到时代化的解构,与现代人产生关联和映射,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文化输出,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讲述
如果说从当代视角解读中华文明是以虔诚的姿态延续、创新传统文化,那么跳出传统文化之外,从世界的视角反观其影响力,就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讲述,更好地实现了文化输出。如《诗歌的禅意》开篇,由陈粒用英文朗读唐代诗人寒山的《可笑寒山道》,将唐诗置于更广阔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下,其虽以发现中国的唐诗文明为旨意,却不限于本土,而是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摇滚歌手鲍勃·迪伦、嬉皮士和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切入,讲述他们如何深受寒山和唐诗的影响。《律动下的功夫》旨在诠释中国武术的“精气神”,在叙事中不仅讲述了李小龙、叶问、咏春拳这些中国文化符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记录了来自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外国武术爱好者学习咏春拳的场景,彰显了中国传统武术跨越文化的魅力。而《水墨间的光影》从徐冰“思想与方法”艺术展在雅加达的展出入题,诉说了山水画如何以中国智慧吸引世人目光;《榫卯间的万象》从时下大热的北欧极简风说开去,介绍明式家具为何被奉为北欧极简审美的“鼻祖”……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在于,既关注传统文化本身,又从世界性的角度审视其价值和贡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跨时空、跨地域、跨语言的巨大能量,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让世人看见了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传承和广泛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一次有益尝试。